金雁:在个性泯灭的时代,寻找生活意趣和人的尊严_大只500网页

撰文 | 徐学勤

《雁过留声:我的青葱岁月》,金雁著,汉唐阳光丨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

著名历史学者金雁,是国内苏俄与东欧历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她与历史学家秦晖是有名的学术伉俪。两人的研究领域虽不尽相同,但也颇有交集,合著过《田园诗与狂想曲》《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与思想变迁》等作品,一部部都是扎实厚重的学术著作。

秦晖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而金雁所做的苏俄、东欧问题研究,也与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对中国的现实关怀都体现在学术成果之中,极少接受公共媒体的采访,更少向公众谈论个人和家庭生活。然而,在最新出版的著作《雁过留声》中,金雁罕见地公开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族故事,以颇为轻松幽默的散文笔调,回顾了自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葱岁月,并讲述了她与秦晖生活中的诸般趣事。

金雁自幼喜爱苏联文学作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她更关注小说中呈现的时代背景,而非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后来成为专业的历史学者,更训练了她对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洞察能力。因而,虽然这部新著以散文的面貌问世,但仍然随处可见她对当时政治运动、经济政策、社会生态的剖析。这既是一部富有个人色彩的回忆录,也是一部颇有史料价值的文献档案。

金雁1954年生于西安,曾外祖父李佩实是国内最早的民族企业家之一,上世纪20年代就在河北、天津等地开设皮革厂、布庄、纺织厂。据说,中国的第一块机织线毯就是由他的工厂制造出来的。1949年以后搞“公私合营”,她的外祖母一家成为拿股息分红的“资方人士”。金雁的爷爷被划成分为“地主”,却在1960年的大饥荒中被饿死。

1970年代,金雁任职供销社时的留影。

用当时的话说,金雁的父母都是在建国前就背叛了“剥削阶级”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她的父母在中共中央第二中级党校

(也就是后来的“西北局党校”)

工作,她也就生长在党校的机关大院里。“文革”前夕,父亲因犯“修正主义”错误,成为被批斗的对象,戴上了五顶“黑帽子”。金雁也随之从“革命队伍”被打入“黑帮子女”的另册,一家人被下放到甘肃最贫困、最苦旱缺水的定西地区

(作家杨显惠曾写下《定西孤儿院纪事》)

“从父亲成为‘黑帮’的那天起,我们兄妹三人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成为脖子上挂钥匙自己给自己当家的‘户主’。”虽然父亲的工资收入并没有减少,工资水平甚至还高于当地县长,但他们的社会阶层和外部处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饥饿和贫穷,金雁在社会底层早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为了生计,她去打零工补贴家用,去苗圃锄树苗,在河滩里装沙子,帮人糊信封、糊火柴盒或者拆棉纱;为御寒取暖,她去拔麦根、铲草皮、割野草、剥麻杆、扫树叶、拾马粪;为了果腹,她学会了腌咸菜、做浆水

(当地一种连汤带水的酸菜)

1975年,金雁(前排右一)在兰州大学俄语专业学习期间。

虽然处在一个个性泯灭、物质匮乏的时代,但童年的感受依然意趣盎然,当时的社会氛围是有意地压低人们的物质需求,不停地“斗私批修”,崇尚精神需求和追求宏大目标,金雁也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在这种氛围之中,意图积极地加入时代洪流。1971年,她作为“知青”报名插队到陇西的一个公社,看到了更为恶劣的贫穷。在那个只有19户人家的小山村里,每年的六七月份,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家能勉强接上新粮,其他人家或多或少都缺粮,而劳动一年的年底分红只有十余元。严酷的饥馑岁月,让她对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有了切身感受,并去思考制度的弊病,为何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养不活自己。

《雁过留声》中金雁所绘插图,表现自己当年的劳动场景。

她后来分配工作进入“供销社”,继而就读工农兵大学,逐渐跳出了“农门”,成为中学老师。这些阅历让她对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城乡差距有了更清晰的观察。譬如,她讲到作为社会主义改造样本的供销社性质的几轮变化:从最初具有自发结社性质的合作社,到1954年变成国家统购统销,把经营权和人事权上收,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供销社权限下放,“文革”期间又再次上收;1975年又与国营体制分离,变成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供销社体制的改变,成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形势变迁的缩影,而她注意到的是农民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以及国营和商业的分合对财政和农民收入的影响。想必,这些观察与思考,为她后来研究苏联和东欧经济体制转型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思想资源。

书中,金雁还写到自己在兰州大学历史系读研的经历,她着重描写了赵俪生教授的课堂风采,以及与同系具有“历史癖”的“小师兄”秦晖结识的过程。《“秦老爹”记趣》是书中最为有趣的篇章,讲述的是她与秦晖的婚后生活,秦晖不拘细节的个性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麻烦”,却也让日子过得趣味盎然,让读者见识到这位素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学者鲜为人知的一面。

金雁一家三口。

受父亲的影响,金雁从小便有记日记的习惯,依靠日记、信件和记忆,这部具有回忆录性质的散文充满了生动翔实的细节,柴米油盐的琐事和人事遭际的变化,都被她一一记录下来。同时,她又能以历史学者的眼光去反思时代的诸种变故,从而让作品更具思想的锐度与深度。金雁说,这部作品是“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之间的对话”,难免带有主观性和个人感情色彩。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书的价值,相反,对那段逐渐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而言,亟须更多类似富有生命气息的个人史和家族史去填补空缺,如此才能让我们在对苦难岁月的反思中坚定未来的方向。

作者 | 徐学勤

编辑 | 杨司奇 罗东

校对 | 柳宝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金雁:在个性泯灭的时代,寻找生活意趣和人的尊严_大只500网页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