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注册大只500网页?_京华物语丨莫兰迪、美拉德?故宫中气韵高级的传统色彩

《故宫服饰色彩图典》,郭浩、李文儒 编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10月。

关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研究和普及,迄今我做了四年多,前面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传统色好听的名字背后,颜色名字对应的色谱色标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后面被问到较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传统色源自传统,在今天和明天的生活中,它们还有时尚的美感吗?

这次跟着故宫博物院的李文儒先生梳理故宫服饰的色彩,我借此机会回应一下这两个问题。前面的第一个问题,我是一路摸索找到答案的:确定传统色的色谱色标,离不开文物、文献、工艺三大支柱,文物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视觉留存,文献是探究源头、知悉根本的文字考据,工艺(特别是活着的非遗工艺)是复原和验证传统色彩的实践。

之所以说它们是确定色谱色标的三大支柱,是因为它们都是物质层面的,都是真实的存在。同时存在文物、文献、工艺的证据,兼顾三者,相互印证,肯定最有助于校正传统色的色谱色标,这真没有比故宫服饰更合适的了。我在这个序言的第二部分会讲这件事情。后面的第二个问题,我还在寻找答案的路上:在色彩领域,时尚的美感离不开流行色、影视剧、畅销书等色彩话题,这些话题的背后是话语权,谁的色彩话题影响了大批人,谁就成为时尚色彩的代言人。

《后宫·甄嬛传》(2011)剧照。

中国传统色源自传统,“传统”两个字担负着“文化传承”,这本身是够大、有分量的话语权。如何将宏大的“文化传承”赋能给“时尚美感”的色彩话题?这次我从色谱色标研究到配色图典,希望这种贴近日常实用的努力能够让中国传统色自然而然地走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建立和巩固话语权,中国传统色才能“活下去”,正如《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序言里强调的:“千百年来,我们不但传承建筑、器物、服饰、绘画等这些物质的颜色载体,我们也传承语言和意识的颜色载体。无论物质,还是语言和意识,都是中国文化的沉淀和精髓,让它们活下去是文化传承的要义。”

宫廷服饰配色的历史脉络

我是从经史子集开始研究中国传统色的。经书中有先贤对于色彩的哲学思辨和礼教认识,史书中有国家对于色彩的制度安排和事件记录,百家著述中有诸子对于色彩的价值提炼和认知再造,诗词曲赋中有文学家关于色彩的意象和想象。这些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色彩的独特认识。

《舆服志》是服饰和车舆的国家礼仪文献,其中有宫廷服饰色彩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书《后汉书》中。

《后汉书·舆服志》里讲到了宫廷服饰色彩的源头:“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黄帝、尧、舜等圣人“垂衣裳而天下”,他们观察雉的五彩羽毛,视之为“荣华之色”,染丝帛来效仿山鸡五色。这是宫廷服饰色彩的源起。

皇后礼服,《故宫服饰色彩图典》插图。

这种效仿山鸡羽毛的宫廷服饰色彩,我们可以找到工艺的书面记录,让我们回溯到记述周代礼制的经书《周礼》。《周礼·天官冢宰下》里说:“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玄,秋染夏,冬献功。”秋染夏,夏是夏狄,狄和翚一样,都是雉的不同品种。周代宫廷的染人,掌管丝帛的染色,以山鸡羽毛的色彩作为色谱来染宫廷服饰的五色。

在文献、工艺之外,我们甚至还可以找到文物的图像记录。《周礼·天官冢宰》里还说:“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内司服,掌管王后的六种礼服,其中袆衣、揄狄、阙狄是王后出席不同场合的高级别礼服,都有雉的图案。周代的王后礼服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灰烬里,后来的很多皇后礼服也没有确切的文物,但皇后们穿着袆衣的画像却保留了下来。从图像上,我们可以清楚地辨识袆衣的山鸡五色。

藕荷色,《故宫服饰色彩图典》内页。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的宫廷服饰色彩有两大特征。其一是明确地出现“禁色”这个概念。“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重缘袍。特进、列侯以上锦缯,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练,采九色,禁丹紫绀。三百石以上五采,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贾人,缃缥而已。”这段话信息量很大,我先把“禁丹紫绀”画个重点,这就是禁色,禁止侯爵以下、六百石以上的贵族使用丹、紫、绀三种颜色。接着我把“采十二色”画个重点,这是东汉宫廷服饰的十二种核心颜色:丹(赤)、青、黄、皂(黑)、白、紫、绀(深青扬赤)、绛(大赤)、红(浅赤)、绿、缃(浅黄)、缥(浅青)。这段话揭示了东汉宫廷的服饰色彩等级和禁色。下面这张表格列举得比较清楚,越是等级高,越是占有更多的色彩。而到了掌管政府物资采购的贾人这一级,禁止使用的颜色已经多达十种。

东汉宫廷的服饰色彩等级和禁色,《故宫服饰色彩图典》插图。

其二是明确地应用“配色”这个概念。东汉宫廷服饰色彩的等级还有一大体现,那就是印绶的色彩。汉代的官印要随身携带,腰侧有专门放置官印的囊,官印上面系的长绶带要垂于腹前。别人一看绶带色彩,便知其身份地位。

关于绶带的色彩等级,《后汉书·舆服志》讲了一段长长的话:“乘舆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诸侯王赤绶,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绶皆与乘舆同,皇后亦如之。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绶者,加特也。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长同。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绶以下,縌绶皆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

这段话信息量也很大,先剔除里面与色彩无关的等级规定——丝线粗细、绪头数量、绶带长度,这些不是我谈论的重点。重点是色彩,绶带的色彩分了八个等级,大多数等级的绶带不是单一颜色,而是讲究配色的颜色组合。人们可以根据这八个等级的绶带配色识别身份。比起文字的琐细,还是下页这张表格看得比较清楚。

人们可以根据八个等级的绶带配色识别身份,《故宫服饰色彩图典》插图。

《舆服志》的文字信息量大,如果来个《舆服志》历代服饰色彩全讲,恐怕得出一本专著。在这个序言里,我们抓几个节点,看清楚历史脉络就好了。皇后的袆衣,除了山鸡五色,《旧唐书·舆服志》还讲到了其他配色细节:“袆衣,首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其衣以深青织成为之,文为翚翟之形。素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襈,褾、襈皆用朱色也。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以青衣,革带,青袜、舄,舄加金饰。”

唐代皇后的袆衣,固然还是山鸡的五色,这里特别说明是白腹锦鸡;礼服的织物底子是深青色;礼服里面内衣是白色,领口是黑白间纹,袖口和边缘是朱色;礼服外面的蔽膝是深青色,蔽膝的饰边是红棕色;衣带是深青色的表面,朱色的里子,上端以朱色的锦为饰边,朱在上,因正色为贵,下端以绿色的锦为饰边,绿在下,因间色为贱,青色丝绳系衣带挂的玉佩;袜子和鞋子是青色,鞋子加金饰。唐代皇后的礼服配色,繁文缛礼也好,丰姿缛彩也罢,无非是对上古礼制和传统审美的守护。

不但礼服的配色如此,常服的配色也是有历史脉络的。《明史·舆服志》里讲到阁臣张璁向嘉靖皇帝提出天子常服制式的复古:“璁言:‘古者冕服之外,玄端深衣,其用最广。玄端自天子达于士,国家之命服也。深衣自天子达于庶人,圣贤之法服也。今以玄端加文饰,不易旧制,深衣易黄色,不离中衣,诚得帝王损益时中之道。’帝因谕礼部曰:‘古玄端上下通用,今非古人比,虽燕居,宜辨等威。’因酌古制,更名曰‘燕弁’,寓深宫独处、以燕安为戒之意。”明代嘉靖皇帝的燕弁,虽是帝王的休闲常服,却有君子慎独而不溺逸乐的礼制寓意。相比而言,更正式的一种是玄端,上衣下裳是分开裁剪的,在腰间缝合成上衣和下裳的连体式,通体玄色,镶青色边缘。另一种是深衣,深衣不如玄端正式,本来也可以单独穿着,这里用作玄端里面的内衣,通体黄色;衣带饰边,上端青色、下端绿色,还是遵循正色为贵、间色为贱的礼制规矩。

明代嘉靖皇帝还颁布过皇室王族的常服制式,同样是《明史·舆服志》的记载:“保和冠制,以燕弁为准,用九,去簪与五玉,后山一扇,分画为四。服,青质青缘,前后方龙补,身用素地,边用云。衬用深衣,玉色。带青表绿里绿缘。履用皂,绿结,白袜。”明代皇室的这种常服可以称作保和冠服,通体青色,边缘也是青色,并无二色;保和冠服里面的内衣是玉色,玉色在明代的定义是淡青色;衣带是青色的表面,绿色的里子,饰边也是绿色的;袜子是白色,鞋子是皂色,皂色近乎黑色,而鞋所系的绳结是绿色。

隋、唐、宋、明所复兴的上古礼制,实际上是周礼和汉制。我跳着讲了周代的山鸡五色、汉代的色彩等级、唐代的袆衣、明代的燕弁和保和冠服,希望大家对于宫廷服饰配色的历史脉络有个大致的了解。

清代宫廷延续了宫廷服饰配色的历史脉络

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清代的宫廷服饰配色,信息出处较多,除了《清史稿·舆服志》,《满文老档》《清实录》《大清会典》《钦定服色肩舆永例》《皇朝礼器图式》等官方文件均有宫廷服饰配色的记载。

镀金点翠镶珠石凤钿子,《故宫服饰色彩图典》插图。

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的《钦定服色肩舆永例》记载:“公、侯、伯、一品、二品、三品、四品等官,凡五爪、三爪蟒苏缎,圆补子,黄色、秋香色、玄色狐皮俱不许穿,如上赐许穿。”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亲谕:“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则,朝祭所御,礼法攸关,所系尤重,既已定为成宪,遵守百有余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刊印的《皇朝礼器图式》将上至皇帝后妃下至王公大臣的服饰样式绘制成图,按照吉服、礼服、行服、常服、戎服等分类,图文并茂,文字部分包括服饰的配色说明。

桃红色八团彩云金龙纹妆花纱女夹龙袍,《故宫服饰色彩图典》插图。

《皇朝礼器图式》延续了宫廷服饰配色的历史脉络,配色的设定是“礼法攸关”的大事,例如:“皇帝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明黄色是清代皇帝的专有标识色,石青色是清代宫廷的专有显贵色,金色是通行的显贵色,再辅之以五色祥云。

又如:“皇帝朝带,色用明黄,龙文金方版四,其饰祀天,其饰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衔东珠五。佩帉及绦,惟祀天用纯青,余如圆版朝带之制。中约圆结如版饰,衔东珠各四。佩囊纯石青,左觿,右削,并从版色。”朝带用明黄色;龙纹样的金方框玉版,分别以青金石色、黄玉色、珊瑚色、白玉色来对应天之青、地之黄、日之赤、月之白,四种祭祀场合,四种玉版的配色;绦巾,在祭天的场合是两条纯青色,在其他场合是一条浅蓝色和一条白色;佩囊是石青色;觿和削的颜色要跟玉版的配色保持一致。

从工艺的角度来看清代的宫廷服饰配色,康熙年间的《苏州织造局志》、乾隆年间的内务府织染局《销算染作档案》分别记录了宫廷服饰配色的染色工价、染色工艺,它们都是很宝贵的资料。《苏州织造局志》的卷五“工价”部分,记录了“上用”,也就是宫廷服饰配色的二十二种染色工价。从工价的高低可以直观地看清楚配色的深浅,请参见下面这张表格。

从工价的高低可以直观地看清楚配色的深浅,《故宫服饰色彩图典》插图。

乾隆十四年(1749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织染局《销算染作档案》,记录了四十种颜色和三十四种染色工艺,部分记录请参见下面这张表格。

《销算染作档案》中记录的颜色和染色工艺,《故宫服饰色彩图典》插图。

从文物的角度来看清代的宫廷服饰配色,就有了这本以故宫服饰为范本的配色图典。感谢故宫博物院提供这批官方图片,我们得以如此清楚、如此直观地看到有代表性的宫廷服饰配色体系。

需要说明两点。其一,颜色的色值——回避不了两个小遗憾,部分文物的褪色和变色会导致我们目前看到的色彩与织物本来的配色不尽一致,部分图片的拍摄光源不佳会导致我们目前看到的色彩与文物本来的配色不尽一致,但宫廷服饰配色体系的基本样貌是呈现出来了。“绀碧缥黄看不尽,一重天间一重云。”这本书足以证实中国传统色有时尚美感的配色体系,足以持续不断推动中国传统色的挖掘和整理。其二,颜色的名称——同样的颜色名称会出现比较宽泛的色相范围,为了客观呈现,任何色名都保留了原样。其中某个颜色名称的最具代表性色相范围,我在书末的“故宫服饰色谱”中的相关色名上标注了提示性序号,以帮助读者识本正源。

绿色暗花纱平金绣孔雀羽博古纹男帔,《故宫服饰色彩图典》插图。

本书是物质层面的忠实呈现,这有助于中国传统色更简单地进入日常生活中。我一直强调,中国传统色既有物质和真实的一面,也有观念和虚构的一面,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色彩的独特认识。文学的意象和想象,今天更多地被以影视剧、短视频等为代表的影像代替。在这本书的成形过程中,我和尼跃红老师有过沟通,他曾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现在是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院长。他认为《中国传统色:故宫服饰色彩图典》从物质层面出发,将会触及观念层面,影响艺术虚构的清宫戏的服饰设定,也会回归物质层面,影响文化创意衍生品的产品设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应该被影视行业和衍生品行业重视。为此,他所在的研究院专家组给了我一席之地,我为中国传统色能在物质与观念两个层面找到知音而欣喜。

无论是物质,还是观念,都离不开中国人怎么去看待世界、改造生活。中国传统色的再现,始于色谱的挖掘,今天走到配色的梳理,未来的路还很长。色谱和图典背后,与色彩相关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物和中国故事,这才是中国传统色的精髓,这才是复兴中国传统色的努力方向。

注:本文选自《故宫服饰色彩图典》,为书中郭浩所作的《绀碧缥黄看不尽——中国传统色之宫廷服饰配色》一文。部分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郭浩

摘编/何也

编辑/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柳宝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怎样注册大只500网页?_京华物语丨莫兰迪、美拉德?故宫中气韵高级的传统色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