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论个人消费与收入的读书笔记_大只500下载

厉以宁(1930年11月22日-2023年2月27日),经济学家,于1955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厉先生的读书笔记循序渐进,在讲述中,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深入,充满知识的趣味性。关于个人消费与收入的读书笔记即是一例。

他首先讲收入如何影响消费,这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观点,买什么、花多少钱买自然得看收入了多少,不过这并不是消费与收入的完整关系,因为消费也是被如下这些因素影响的,如他人的习惯、个人在过去收入高峰期形成的习惯。这显然还不全面,消费还可能受未来收入的影响。至此,消费受当下、过去和未来三种收入的情形讲完了。接着,他的读书笔记又提出了问题,以上三种都认为消费受收入影响,消费是第二性的,那么,消费有没有可能影响收入呢?也是有的。不过即便讲到这,刚才这些讨论都还是基于一种假设,那便是人们对“消费”可作清晰的界定,其实这也未必,尤其是它与投资的边界不像理论想象的那般分明,而此时的消费就要考虑利润率和利息率了。这还没结束,因为消费品和保有量和占有量还未考虑到。

读书笔记是厉先生经济研究比较基础,也比较经典的一项内容。他的笔记为上世纪末学习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学者、学生提供了基本参考,也为人们思考经济改革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源。

以下内容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摘编自《经济与改革:西方经济学说读书笔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一章。标题为摘编者所起。


原文作者 | 厉以宁

《经济与改革:西方经济学说读书笔记》,厉以宁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9年1月。


从“绝对收入假定”到“持久收入假定”

在西方经济学中,一个传统的观点是收入决定消费。这里的收入是指什么呢?是指现期的收入,也就是目前的收入。收入决定消费,是指现期的收入决定消费。另一个传统的观点是消费增长的幅度小于收入增长的幅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收入在增长,消费也在增长。但收入增长的幅度是比较大的,消费增长的幅度是比较小的。

举个例子说,假如一个人的收入是100元一个月。他一个月的消费是80元,也就是消费占收入的80%。现在他的收入增加了,增加到每月200元。但他的消费是否仍然占80%呢?不一定。很可能是下降的。也就是说,收入100元时消费80元,收入到200元时可能消费140元。那就是说比重从80%下降到70%。当他的收入增加到300元时,消费的比重又可能下降,也许消费只占到收入的50%,等等。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的收入都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收入不用于消费就用于储蓄。消费增长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意味着储蓄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储蓄增长的幅度是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的。收入100元时消费80元,储蓄20元;收入200元时消费140元,储蓄60元,那就是说,消费与储蓄之比从8∶2变为7∶3;到收入300元时,可能变为5∶5,等等。

这是传统的观点。这个观点在消费经济学中被称为“绝对收入假定”。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占主要地位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的展销会影像。图为《月月》(1986)剧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的经济学家对消费的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上述看法不符合实际。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假定,就是“相对收入假定”。这同刚才讲的“绝对收入假定”不一样。

它是指:一个人的消费不只是受本人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别人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他总是同某一个阶层的一个圈子里的人交往,他们的消费行为,不仅受到本人收入的影响,还受到别人的消费和收入的影响。比如说,你住在一幢楼里,楼里很多人已买了电视机,就你家里没有买,你收入没有变化。但你一定要设法去买。为什么呢?因为你受到别人的影响。别人都买了,你的小孩看别人家里有电视,回到家里总跟你闹。这使你无论如何也要同别人一样,买一台电视机。所以,一种时装为什么会流行,一种发型为什么会流行,一种消费行为会感染别人,都因为一个人的消费受到了别人消费的影响。这就叫“消费的示范作用”。示范就是榜样。“消费的示范作用”的提出,说明对消费的研究进了一步。

此外,根据“绝对收入假定”,一个人的消费受到本人现期收入的影响,但根据“相对收入假定”,这个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一个人的消费不仅受现在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收入的影响,特别是过去收入高峰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消费习惯。比如,某人过去养成一种习惯,抽香烟总要抽“前门”牌的,或比这更好的。假定奖金或工资这个月减少了。那么就不再抽“前门”吗?不会的。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消费习惯在支配着消费行为。又如,某人过去习惯每天喝二两酒,这个月奖金突然减少了,酒就戒掉了吗?是戒不掉的。

所以,过去收入高峰时期所形成的消费习惯在支配着现在的消费行为。总之,“相对收入假定”是说,社会上人们的消费相互影响,消费有示范作用。比如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就通过各种途径在消费方式上发生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无形的。同时,消费还受本人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过去的消费习惯决定着现在的消费。这个观点在消费经济学领域内被认为是新的。

隔了不久,国外经济学家进行研究后,又提出一种假定,就是“持久收入假定”。

“持久收入假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的消费不仅受本人现在收入的影响,而且主要是受未来收入的影响。什么叫未来收入的影响呢?就是说,每个人对自己未来得到的收入心中大体上是有数的。这个收入是可以得到的持久的收入。比如说:每月工资80元,今年一月到十二月,如果工资没有变化的话,可以得到960元的收入,明年又是960元。假定工资不增加,十年之内的工资就是9600元。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算。因此在决定消费的时候,不仅是根据现在的收入,而且也可以提前动用未来若干年的收入。人们的消费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消费信贷在起作用。可以分期付款,先买东西后付款。所以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消费可以大大超过现在的收入。你每月只有80元或60元收入,但你就可以买电视机,因为你能提前使用明年的收入或借款来买。这样,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复杂了,因为人们可以用未来的收入决定现在的消费。

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服装市场影像。图为《山城棒棒军》(1997)剧照。


消费也可能是第一性的

后来,国外的经济学家又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个情况还不能说明问题,因为以上所说的这些观点都是在一个前提下提出的,就是说收入是第一性的,消费是第二性的。无论是现在的收入决定消费、过去的收入决定消费,还是未来的收入决定消费,总是把收入作为第一性的,消费作为第二性的。

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假定。这种新的假定就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是消费决定收入,而不是收入决定消费。这就把以往的消费经济学的观点改变了。现在再举一个例子。因为社会中人们是相互影响的,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这就使人们会经常这样想到,本来一个月收入80元就可以了,但现在就不行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多种新产品的添置,如彩电、收录机,他首先想到的是消费,甚至说:先买了再说,第二步再去想办法寻找收入。如何寻找收入呢?他有各种办法。如果决定要买辆新自行车,或买一台彩电,先决定消费。然后回来开个家庭会议或自己先想好再去想办法寻找收入。首先,如果妻子原为家庭妇女,现在可以出去工作一段时间,增加家庭收入。其次,丈夫决定,是不是加班加点,是不是到外面兼职。如果是教员,是否可以到别的学校、单位去代课,以便增加收入。再次,如孩子已到十八岁了,是继续升学,还是就业?因为就业可以有收入,等等。人们往往先决定消费,然后再去寻找收入。

这是在消费信贷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妇女找工作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第三产业越来越发展的情况下,或者是社会对某种职业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就改变了以往的所有看法,即使不能说完全由消费决定收入,起码是消费影响收入。这样,对消费的研究又深入一步了。


未尽的消费思考

接着,国外的经济学家对消费再进行研究,认为仍不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呢?因为以往的分析仅仅把消费作为一种不同于投资的行为来看待。就是说消费是消费,投资是投资。以往在论述经济的时候,也把消费和投资作为两个不同的领域来看待,现在发现,消费和投资往往是不能分离的。不少情况下,消费和投资两种行为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就需要用研究投资的眼光来研究消费问题。这样,对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就需要重新解释。

举个例子说:农民买自行车,是把自行车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它既是消费品,也可能是生产资料。为什么这样说呢?农民可以在自行车后面再驮上一袋东西或一头猪去卖。这样,自行车就成了生产资料。一个农民家庭里,妇女买了一台缝纫机。缝纫机是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很难说。它可以是生产资料,因为它可以替别人制作衣服。还有,农民盖房子,这房子是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也很难说。是消费品,他可以自己住。也可以作为生产资料,作为仓库,放农具,甚至可以出租,取得收入。房子过一段时间以后还可以卖掉。所以消费行为在很多情况下跟投资行为是不能分离的。

假定说是不能分离的话,那么以上谈的各种假定都有局限性。要知道,假定把消费作为投资来看待的话,那就不一样了。投资行为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它不是取决于个人的收入,而是取决于利息率和利润率的比较。每一个投资者都在考虑利润率和利息率二者之间的差距。利润率越大于利息率,就越愿意投资。利润率越接近利息率,就越不愿意投资。这样,投资、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像过去那么简单了。假定消费跟投资不能完全区分的话,就必须用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消费。这样,对消费的考察领域就更加扩大了。

国外经济学家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还有一个问题在以往的消费研究中没有研究到。这就是:消费品跟其他产品一样,有一个保有量或消费品占有量问题。每个消费者的心目中有两个数量。即:一个是消费品的理想占有量,一个是消费品的实际占有量。什么是理想占有量?就是每个消费者在目前情况下,希望有多少消费品。如果这与实际占有量一致,收入再多,也不会去添置。比如我理想的手表占有量是一块,现在我手表已有了,我收入再增加,我也不会去买手表。假如我心目中电视机是两台,但现在只有一台。那么在未达到两台以前,仍有消费要求。这个情况与工厂的存货相似。工厂的存货(原料、燃料)有两个量:一是理想的某种原材料的储备量。理想的储备量够一个月或三个月用。一个是实际的原材料储备量。实际的原材料储备量假定同理想的量一致了,工厂不会进货。进货就会积压,就会占用资金。实际的量与理想的量之间有缺口,就要想法弥补这个缺口。

个人的消费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每个人都在这两个量之间考虑。当出现差距时,他会消费,不出现差距时,即使收入增加了,也不会消费。这样,对消费的研究就增加了一个问题。增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把生产资料领域里面的问题移到消费领域里面来,要研究耐用消费品的折旧问题。如自行车能骑多久、房子能用多久等。这同样有一个折旧问题。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不仅出现生产资料大批更新,而且消费品也大批更新的问题。

注:封面厉以宁照片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提供。

原文作者/厉以宁 摘编/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刘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厉以宁:论个人消费与收入的读书笔记_大只500下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