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只首頁_面对“语言暴力”,我们该如何承受?丨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最初的构想里,“人文阅读思想图谱”只是一次出版建议收集尝试——业界需要了解学界发现了哪些闪光的作品,学界也希望出版界能够关注到他们发现的璞玉。于是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书评周刊集全编辑部之力,向与我们有联系的人文学者、创作者问出了如下三个问题:

您在2021年持续思考的问题;

您在2021年关注到哪部未引起足够关注或未引进出版的作品;

您期待看到怎样的中国原创作品。

最后我们获得的远远超越了“建议”的层次。随着新年的来临,编辑部共收回了74份回答,总字数逾5万字。情感与思辨密度兼具的文字织就一份呈现关联传统与现代、未来与当下的阅读思想图谱,他们以自身生活或研究为维度的阅读与追问,记录下了虽然蜿蜒动荡,但对真挚的爱、对重塑人与人的连接依然充满渴望的2021。

本篇内容为高林、陈力卫、唐小兵三位学者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

持续思考的问题

高林,历史学者

高林:十九世纪和维也纳是我一直关心的主题。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主动和被动地回答着同一个问题:“十九世纪维也纳崛起的现代生活和市民文化,这些东西和21世纪的普通人之间到底有什么相干?”

我一直希望通过阅读、用别人的声音对它作答。克莱夫·詹姆斯的《文化失忆》刚好帮我做到了这一点。在本书的序章中,詹姆斯讨论了“世界的维也纳化”,给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最后一环。

《文化失忆 : 写在时间的边缘》,作者:[澳] 克莱夫·詹姆斯,译者:丁骏、张楠、盛韵 、冯洁音,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年10月

在《巴黎城记》《现代生活的画像》《世纪末的维也纳》这三本主题几乎彼此衔接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生活在欧洲的崛起。随着人们离开乡村聚集在城市这片狭小的舞台上,他们想要的其实就是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吃喝、更宽敞明亮的房子、更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世纪末的科学进步给他们带来了供电和煤气取暖炉。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一方面人们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人们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感到愤怒。从第二帝国到第三共和国再到哈布斯堡君主国,每一个统治者都试图依照自己的利益去应对人们的愤怒。它们希望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在不经意间把整个社会推向不可知的未来。

当社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滚滚向前,要站稳脚跟的并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和共和国总统。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一个新时代正在来临,他们的躁动、焦虑和惴惴不安,支配了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和艺术。

当整个世界都纷纷走上十九世纪欧洲道路的时候,维也纳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他们的文化被打破,他们的社会被摧毁。那些曾经在维也纳不安地思虑着未来的人们,被迫流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于是,当这些人在全世界教书、写作、拍电影、甚至看道具仓库时,他们实际上在不经意间把维也纳的文化带到了全世界。维也纳为整个世界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个成熟方案,这就是“世界的维也纳化”。这是对“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

陈力卫:我近年持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来自我的语言学专业,即语词概念如何在传播过程中的变质和走样的问题,换句话说,语词背后所掩饰的部分,可否作为研究对象客观地描述出来,概念史研究的局限性在哪里?

进而,我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新媒体下的语言表述的界限在哪里?从过去所谓的“人言可畏”到当下的语言暴力,我们该如何承受?如何处置?

唐小兵:2021年学界前辈何兆武、章开沅、余英时、李泽厚先生等相继逝世,感觉是一个天才淡出巨星凋零的年份,我这些年持续思考的问题是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在当下中国何以得以延续、深化、拓展而赓续不绝。人文主义传统寄托于像前述这样的知识贵族和学术大家,他们以自身的学术、人格和选择彰显了即使在一个人文精神式微的时代,坚持文化、智慧与学术的尊严仍旧有其不可剥夺的价值。

围绕这个主题,我今年重点阅读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三本书,包括日本思想史大家丸山真男的论文集《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谢正光的文集《清初的遗民与贰臣》和杨潇的非虚构作品《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丸山真男的作品彰显了日本思想史复杂的张力和内在脉络,也展示了近代日本知识人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的选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谢正光先生的作品则展现了清初遗民与贰臣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勾连,显示了人性与政治彼此交错的历史世界与精神图谱,杨潇的这本书通过公路行走的方式将历史写作与旅行写作做了极好的内在结合,呈现了面对个体和人类困境的自我如何向历史与自然汲取强韧的心力来摆脱结构性状态的自觉。这三本书构成了一个互相参照极为有趣的知识世界与精神地图。

高林:李双志的《弗洛伊德躺椅与尼采的天空》是一本非常有野心的著作。它讨论了西欧兴起的颓废文学是怎样扩散到德意志,在柏林、维也纳和慕尼黑开花结果的。而且,他还分别从这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城市的社会环境出发,比较了西欧颓废文学在德意志的不同演变。

艾力克·肯德尔的《启示的年代》是同主题下一本具有颠覆意义的书。作者是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他从脑科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世纪末的维也纳的艺术、思想和文化。或许总有一天,脑科学会抛开社会和历史学者,去独立地解释艺术,这是一个惊人的前景。

陈力卫:因新冠疫情,我无法走动,只收到国内外友人寄赠的几本书。其中,狭间直树先生的《近代東アジア文明圏の启蒙家たち(近代东亚的启蒙家)》(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21.5)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近代东亚文明的形成”为题,探讨在西方的冲击下,日本的启蒙思想家如何跨越语言、文化、规范等障碍,重新建构东亚自己的文明体系的问题,从江户末期的西周和津田真道如何引进西学,到中江兆民翻译的《民约论》以及《万国公法》在日本的普及,再到福泽谕吉、内藤湖南对国民意识形成的影响,该书对这些启蒙家的苦恼和思想上的互动做了一番梳理。第二部分则是以梁启超为主,作者将其描述为“形成东亚文明的功臣”,亦即第一部分涉及的日本启蒙家所导入的西方思想是如何通过梁启超来往返于东亚的,这两个部分等于是相互连贯的。

该书当然是以思想史为出发点,就具体人物如何在知识转型期以其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对应西方框架的问题着重进行了分析和描写。但实际上,因为论证其过程需要将文本材料处理得当才行,所以,这本书为我们研究近代学科转型、中日交流史,以及概念史、语词史,都提供了丰富的例证,可以作为思想史研究的一个范例来学习应用。特别是从书末的事项及人名索引中,我们更可看出该书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这是一本不可回避的重要著作。

唐小兵:我最近在阅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女性天才:生命、思想与言词”系列,是国内最优秀的一批传记作者(都是女性学者)为阿伦特、西蒙娜·薇依、伍尔夫、波伏娃、桑塔格、阿特伍德、杜拉斯、沃克等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思想家和作家撰写的本土传记。

这套书的思想、学术与文化含量都很高,我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寅丽的《汉娜·阿伦特:爱、思考和行动》撰写了序言,也读完了贵州大学哲学系林早老师写的《西蒙娜·薇依:为万般沉默放行》,极为触动。作者错落有致地展现了薇依的生命历程、政治实践与精神世界,后者宁可放弃出身贵族的优越生活,而将自己放置在最艰苦的人群和境地去感同身受地承受世界的苦难的选择,并为陷溺在困境中的人类探寻精神的出路,这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才是真正的左翼知识人和贵族精神,作者可谓薇依的隔代知音。这套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书系虽然零星地受到关注,却并未引起知识界、书评界热议或被出版界高度关注,这让人深感遗憾,我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向书评周刊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推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首頁_面对“语言暴力”,我们该如何承受?丨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