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只500代理注册_这本书一颗星都不想给|一周新书风向标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文学

《刹那》

作者:何向阳

版本: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10月

推荐指数:0

推荐人:宫子

这本书半颗星都不想给,它是今年迄今为止读到的最大跌眼镜的东西,令人困惑的是还有一些作家学者为这本书站台,在活动现场夸赞所谓的“顿悟”境界。再看看这本书封面上顶着的奖项——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上海文学奖……怀疑严重侮辱了所有文学爱好者的智商。《刹那》不过是几张照片(我甚至不愿意称其为“摄影”,因为拍得也相当糟糕)和几句片汤话订在一起的印刷物,满满的网红味道,69元的定价建议作者自己买回去赠送朋友自销。这么说吧,如果这都可以出书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朋友圈里写下的感慨、配图,整理在一起也能出一本书,而且说不定,写得比她还要有真情实感一些。

没有一点点值得阅读的地方,我今年看到的年度最烂——没有之一。

文学

《明暗之间:鲁迅传》

作者:[日]丸尾常喜

译者:陈青庆

版本: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张进

鲁迅的传记是多多益善。多一部传记,多一种视角,读者就多了一条靠近他的路径;这条路觉得不中意,还有另外一座桥可以走。鲁迅是值得花时间去靠近的人,尤其在当下。去靠近他、理解他,主要不是为了寻找一个答疑解惑的“导师”,请他指出一条出路,因为他自己也没有明确的出路,而是在被诸多疑惑围困中找一个可以坦然交谈的朋友。钱理群教授说,鲁迅是一个真正可以随便谈谈的朋友。其中的一个意思即是把鲁迅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才容易走近,进而看看他到底争辩过什么,彷徨过什么,又指认过什么。关于自己的定位,鲁迅在《我的“籍”和“系”里》有过一点说明,他说:

“我们的乏的古人想了几千年,得到一个制驭别人的巧法:可压服的将他压服,否则将他抬高,而抬高也就是一种压服的手段,常常微微示意说,你应该这样,倘不,我要将你摔下来了……我本来也无可尊敬,也不愿受人尊敬,免得不如人意的时候,又被人摔下来。更明白地说罢:我所憎恶的太多了,应该自己也得到憎恶,这才还有点像活在人间。”

鲁迅是宁愿得到真实的憎恶,也不愿被抬高成一座受人尊敬却死气沉沉的雕像的。以此看来,一部将鲁迅尽量还原为一个“像活在人间”之人的传记,是符合鲁迅的意愿的。《明暗之间:鲁迅传》的作者丸尾常喜是日本人,有几十年的鲁迅研究经验,又天然地和鲁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写起来没有过重的社会、历史负担,因此这部传记读起来有种平易近人之感,再加上作者写一本“大众读物”的初衷,内容上没有太多的细节或者繁琐的考证,整部作品的笔调简约明快,迅速勾勒出鲁迅的生平和思想轨迹。

丸尾常喜的这部传记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即思考鲁迅“作为一个将过渡性中间物视为自身命运并加以承担的人,他是如何在仅此一回的生命中活下去的”。鲁迅把自己视为会腐朽的野草,而欲用这野草的腐朽“培一朵花”,哪怕一朵,他也甘愿。这是他为自己这“过渡性中间物”预设的命运,也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鲁迅曾给予青年和孩子最深切的寄托,那句“救救孩子”更是源自他内心深处的呐喊,尽管屡经挫折后他的这一观念有所动摇,但他一生总在试图“肩住黑暗的闸门”,并“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出自1919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但结果,如我们所知,大概并不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和人论战的鲁迅是激昂的,甚至在郁愤中夹杂着欣喜,而他所见到的“青年之消沉”,乃至青年之间的杀戮,无疑加深了他的绝望,一度让他感到自己“救救孩子”的议论简直是空洞的。然而彷徨过后,鲁迅依然决定和青年人联结起来,共同寻找道路,直至死去。《明暗之间》所描绘的,正是鲁迅从为青年人牺牲自己、转而联结青年人共同寻路的介于希望与绝望之间的一生。然而那些青年人在激荡的历史大潮中做了怎样的选择呢?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面临时代问题时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鲁迅已不能看到,但他在小说和杂文里似乎竟写到了。

社科

《逆流年代》

作者:[以色列]纳达夫·埃亚尔

译者:王凯帆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2021年9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刘亚光

近两年来,随着疫情的暴发和持续,有关全球化是否面临倒退的问题经常来到舆论的中心。新推出的许多出版物,也都和这个关键性的时代背景相关。产业转移带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本地劳动者对外来劳工带来就业威胁的恐慌,以及因此而被激发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些全球化的“暗面”其实已经被学者们讨论得很充分,只不过在当下的环境中,这些问题面临激化的风险。以色列调查记者纳达夫·埃亚尔的这本《逆流年代》,就旨在站在当下的语境中,系统地梳理“反全球化事件”及其背后反映的问题。

和其他相关主题的作品相比,埃亚尔的这本书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色,第一是广阔的比较视野,第二是注重对事件背后规律的思考。这使得《逆流年代》区别于纯粹的非虚构作品,也不同于理论作品,兼具了可读性和思考的深度。在很多看起来有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埃亚尔都提出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例如,埃亚尔通过一些亲身采访的案例分析了右翼激进分子的微妙心理,认为他们会反向挪用全球化支持者的很多术语,比如“多元性”,只不过在他们眼中,“多元性”意味着要通过隔离多元中的“每一支”来维护,而并非多元的人群都能在一个共同的社群中相处。同时,激进分子也极为偏爱一种“真诚性”的话语,因为这将有利于他们借此来攻击自由主义者和全球化支持者的“伪善”。这些对于诸多全球化进程下“悖谬之处”的洞察十分犀利,也让读者们反躬自省。

我们如何能够既成为一个爱国者,又真正地怀有一种世界主义的精神?在书中,埃亚尔的许多案例其实都隐隐指向这对“远”和“近”的矛盾。从英国脱欧到特朗普的崛起,有关反全球化的情绪和运动是一个全球性的复杂议题,埃亚尔的讨论也不可能覆盖全部,本书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是进一步地帮助读者们“开眼看世界”,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聆听那些“远方”正在发生的事情。即使不是每一个普通的读者都能处理好这对“远”和“近”的辩证关系,这也有助于我们接近这个目标。

新知

《端粒:年轻、健康、长寿的新科学》

作者:[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美]艾丽莎·伊帕尔

译者:傅贺

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年9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安也

有关长寿与衰老的话题可能是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很多时候人们回避这一问题,只是因为看上去一切都无能为力——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身体的日益老去。我们是否可以揭开衰老的秘密,并为此做些什么呢?作为“端粒和端粒酶学说”的卓越研究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与另外两位同行一道发现了端粒(telomere)及端粒酶在衰老中的作用,并因此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端粒酶是长生不老药吗?当人们发现,端粒酶可以减缓、阻止,甚至逆转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端粒缩短时——这意味着端粒酶可以更新端粒。科学家和全球媒体都为之一振:如果增加端粒酶的活性,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细胞可能获得永远更新?

作为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同时也负责保护染色体。在长期钻研端粒现象与效应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发现,正是端粒的长短,控制了细胞和人体的寿命。当然,她更为重要的发现是,端粒不只是会执行遗传指令,还会受到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端粒:年轻、健康、长寿的新科学》一书中,两位作者指出,睡眠质量、运动、饮食甚至一些化学物质都会影响端粒,慢性压力、负面思考、人际矛盾、不和谐的社群关系也会伤害端粒。显然,阅读这本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并据此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以便让我们的细胞老化发生得更慢一些——这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长寿,而且健康。

推荐指数:

我们大家都知道,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爱迪生的神话也是所谓的“美国梦”的神话代表。但是,电力和电灯并不是发明好了后,就自动走进千家万户。有些人可能会知道爱迪生和特斯拉之间的恩怨,因为他们在直流电和交流电的意见上并不一致。最终,支持交流电的特斯拉赢得了胜利。直流电与交流电之争不仅是科学上的争论,更是利益上的争斗。

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真正让电力走进千家万户的不是爱迪生,也不是特斯拉,而是塞缪尔·英萨尔。英萨尔曾经是爱迪生的助理,他在财务危机中挽救过爱迪生。后来,英萨尔白手起家,将爱迪生的理念付诸实践,推广了中央电力系统,创建广泛覆盖的城市供电网,通过自然垄断降低用电成本,让电在平凡家庭中得到普及。

不过,成为电力大亨的英萨尔没能躲过大萧条,他的商业帝国的崩溃是当时美国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件。早年被视为“美国梦”的化身的他,在晚年被斥为“恶棍”,落魄惨死。英萨尔也成为《公民凯恩》的原型之一。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这位将电力推广到千家万户的企业家,并从英萨尔的商业帝国崛起到灭亡的故事中,一窥美国镀金时代的面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500代理注册_这本书一颗星都不想给|一周新书风向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