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郑和下西洋》500米长卷中国画北京首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展览将以“长风万里”为主题,于“5·18世界博物馆日”开幕,作为侨博开馆10周年“侨蕴”系列艺术展策划的重点展览向观众推荐。
主办方表示,展览将持续至6月18日,观众可免费参观。钟开天近期创作的20余幅书画作品同期展出,随展还将展出与郑和相关的十件古瓷器照片和120枚金石印谱。据介绍,《郑和下西洋》长卷由艺术家钟开天历时13年创作完成。作品为500米长卷,画布设色,全画共三卷十八章,重360斤,展现了300余个场景,17000余人物,全景式生动再现六百多年前半个地球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郑和下西洋》500米长卷中国画(局部),主办方供图。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为何能名垂青史?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在致辞中表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大事件,极大地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关系,促进了下西洋航线国家农商业、文教医疗、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成为中国人移民海外的重要历史事件,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交流。《郑和下西洋》长卷,多角度、全景式再现了郑和船队下西洋沿线各国人民生活状态和地理风貌,对研究、展示、传播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图像价值。
活动现场,钟开天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创作历程。作品特别选择了中国古人独创的长卷画法,全部采用中国元素,又兼有西方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为支撑,在长度、体量、时间、场景、人物等力求突破。钟开天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最为困难的是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目前仅存的相关史料,包括三款碑刻,以及《明史》《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其中所涉及内容往往只有数百字。特别是由其随员所著的相关内容,大多为当地风土人情的简单描述,且重复很多。
活动现场,钟开天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创作历程,主办方供图。
为了完成创作,十余年前,当时已经69岁的钟开天进行了大量的史料考证工作,并前往东南亚等一系列相关区域、国家进行实地寻访,拜访当地学者,并组织召开了世界性郑和研讨会,前后历时四年方完成文字稿,随后又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整幅画作的小稿,这才开始绘制长卷,前后历时共计13年。
《郑和下西洋》长卷全景式展示了这一历史场景,与会者认为,从历史意义来看,中国对世界贡献过思想、礼制、科技、文化、经贸,以及和睦、和平、和谐的交往理念,而作为一幅绝非完全复古的历史画作长卷,《郑和下西洋》长卷,与中华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立体展现了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贡献者、秩序的维护者,弘扬了中华文化精神。这幅作品与现代倡议如“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呼应,对于维护全球秩序和促进文明交流具有深远影响。主办方表示,配合展览,还将陆续举办多场学术研讨会、主题诗会、有奖征文等活动。
采写/何安安
编辑/刘亚光
校对/刘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怎样注册大只500网页?_500米长卷中国画《郑和下西洋》首展落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