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陈陈陈进行了一次对话,在他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中,在他对阅读的分享里,我们好像已经看到了他所创造的一个元宇宙与传统世界交融的空间正在初步形成。或许,在他一路走来所面临过的混沌里,你也可以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答案。
陈陈陈,1987年生于浙江杭州,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当代艺术,博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学习外国哲学。他是一名跨界艺术创作者,涉猎艺术、音乐、漫画以及虚拟世界,致力于当代艺术和音乐的融合;同时也是一位文化科技创业者,创立了ARTech(艺术与科技)团队OXYZ3轴厂。
去年持续思考的问题
陈陈陈:2023年持续思考的问题是一连串的问题,其中最上层的是,我自己的价值究竟具体落在了什么地方,有没有什么扎实的点能证明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我做了什么达成了这个效果?有意为之还是自然而然?因为之前的工作大部分都与艺术创作相关,那时价值大多都是自己给予的,或者是展览策划者、活动主办方给的,所以我一直怀疑自己在某种楚门世界的状态里,我想到具体的问题里去找答案。比如,我会问自己,我做的公司要如何活下去,如何在这个市场上立足,如何在商业世界的夹缝中生存,如果公司活下去了,那么,我在这里究竟做了什么贡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希望找到“下一个10年要实现一个什么目标?”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感觉自己一直是一个比较焦虑的人,但是也在某种意义上享受焦虑,就是没有事情没有压力的时候,我确定我心里更慌更难受。所以,我也是那种会努力把自己放在焦虑氛围里的人。这也是一种以具体行动去抵抗焦虑的做法吧,这种行动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受虐狂”,我很认同海德格尔的说法,“烦”和“畏”是人存在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作为一个灵魂,在选择来到人间走一遭的时候,其实就选择了这种焦虑的体验。但或许是因为我现在做公司了,做音乐反倒成为了生活中一件非常解压的事,成为了我生活中一种具体的解决焦虑的行动。
实验音乐,还是流行音乐
陈陈陈:在美院读书时,我是非常讨厌流行歌曲的,那时,自己会非常努力地去追求新的、怪的、独特的东西,也就是大家眼中的实验音乐,但当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很自然地在创作。之后,做音乐没有赚到什么钱,看着很多做流行歌曲的人赚了钱,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我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也开始逼着自己去喜欢和学习当下最流行的东西,想出了很多理论去否定我之前的想法,甚至我会想象,如果我早10年不是只专注在实验音乐上,而是早早地开始做流行音乐,我的人生会不会很不一样?2023年,我做了很多关于流行音乐的尝试,也确实没有做出什么令人满意的成绩,于是我又陷入某种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终究还是一个做实验音乐的人,去做流行就是实验和流行都会做不好,很尴尬地处在中间状态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走。再回过头去看,我会通过一些问题来帮助自己进行自我判断,就是如果我演出,我愿不愿意某首歌演一辈子,或者如果拿某一首歌来代表我会是哪首?曾经的我构建了一堆理论,最后发现,我只是希望自己前面的失败是归因于某种之前的方向错误,这样我就可以用一种悬崖勒马的心态调转方向重新出发,其实这些都是在保护自己日渐下降的创作欲,希望自己能长长久久的没有心理负担地开始一段新的创作。所以,做艺术还是一个非常需要自我洗脑的工种,不然很难扛过第一轮。
新的一年,我准备回归实验和小众,因为我确定了两个事情,一个是下沉市场不需要我,二是有些歌我唱起来,确实心里会尴尬。既然现在做音乐并不是我维生的手段,那可以开心地去做音乐是第一位的。
一再重读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
陈陈陈:卡斯滕·哈里斯(Karsten Harries)的《无限与视角》,讲的是科技哲学,这本书从天体、人的视角等出发的思考,对我的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时刻让我在某种更辽阔的度量衡中揣测世界的好与坏。
《无限与视角》,作者:[美]卡斯滕·哈里斯,译者:张卜天,版本:商务印书馆2020年11月
这本书里讨论的问题,还有说话的方式都是我喜欢的,比如,“从地心宇宙观到日心宇宙观,重要的是人的理性被赋予自我提升的能力,它能把思维主题从任何特定位置解放出来。这种提升,这种自由,这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一种新的无家可归感联系在一起。”还有“要把一个视角作为一个视角来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超越了它,就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局限。
我们只能把从那个视角向我们显示的内容理解成某种东西的一种视角性呈现,而这种东西不能如其本身地显示自己。要想意识到视角,就不仅要意识到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要意识到支配我们视觉的条件。”我从这本书里摘录了很多很多东西,我也会时不时拿出来重读,虽然聊的是宇宙,和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但这本书让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孤独的宇宙人,眼前的琐事没有那么重要。
读过的书中,最想推荐的书
陈陈陈:读了一整套韩炳哲全集,读得很过瘾。韩炳哲的写作是符合这个时代的阅读偏好的,节奏很紧凑,金句频出,看着会觉得很爽,每本书也都很薄。其次想要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似乎很多人认为他太过学术流行,觉得他是某种学术造星的成果,这让我更加觉得有趣,因为这体现了某种“运营”能力,可以学到很多。
韩炳哲作品丛书之《他者的消失》,作者:[德]韩炳哲,版本: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6月
阅读的作用
陈陈陈:感觉自己做很多事情力不从心的时候,比如文字写不出、方案想不出的时候,针对某个事情本身去找问题可能找不到时,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很长时间没有阅读了,脑子里没有新东西了。如果这个时候放下手头的事情,去进行一些别的领域的深度阅读,恰恰会有解毒的作用,让卡住很久的问题迎刃而解。但现在确实阅读得少了很多,或者说纸质阅读少了,听播客、看教程的时间大大增加了,倒不是说视频和音频一定比纸质书内容更好,而是在碎片时间利用的这个角度,音频确实更有优势。但播客和博主们生产的内容有过度总结的危险,咀嚼得太多,会让人听着过瘾而不思考,而纸质阅读会更明显地引发对一些观点和自己境遇结合的思考。
谈谈新的变化
陈陈陈:最明显的变化是开始系统地健身了,普拉提、拳击等等,坚持已经过了3个月,慢慢培养出习惯了。再就是确实心智更加成熟了。因为开公司的话,每个月这么多工资要发下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烧钱,你不得不考虑收益,所以我能感觉到自己会更从行业、商业、大环境等长远的角度去想一些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自我实现了。
比较关注的重要事件
陈陈陈:去年GPT(生成型预训练转换器)大火,由于我在融资,当然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投资人的狂热以及对AI(人工智能)方向的倾斜,有大量AI相关的路演和宣讲;另一方面,艺术圈音乐圈的声音也很多,都在担忧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替代,也做了很多的讨论来自我清理。我很庆幸自己做了有科技属性的公司,早早进入了具体的GPT的应用问题,这帮我祛除了恐惧,并以此作为工具,用它降本增效。我庆幸当这个浪潮到来的时候,自己是在浪里扑腾的鱼,不是在浪边评论的人,虽然我大概率可能会死得更惨。现在第一批AI套皮创业公司很多都死在了沙滩上,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在送想法给大公司和大平台,最后免不了被集成进平台里,被收购已经是某种完美的结局。有关预制菜的讨论也很适合讨论AI,就是我们要先去判断我们下馆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当下只需填饱肚子,预制菜加热没问题,但我不会对其进行审美,我只会赞美它的快捷和稳定,因为我想省下时间和脑子去欣赏和接收我认为更重要的信息,而那个信息我不希望是人工智能生产的。
撰文/陈陈陈
编辑/张瑶 宫子
校对/赵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500注册登陆_陈陈陈:在某种更辽阔的度量衡中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