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与小熊》:为儿童创作,不意味着过滤掉世界的真实性_大只500注册页面

时间需要被记忆,时间需要被度量,而阅读无疑是将消逝的时间保存在记忆中的理想方式。阅读保证了我们以思考的维度来覆盖世界,通过阅读,我们将观察到的、看到的、经历到的事件融入自己的头脑,将流逝的时间烙上印记。它填充着我们的人生,也不断丰富着时光的意义。

2023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特刊。

《常与小熊》作者:(越南)阮庄 著/(越南)吉特·勇 绘译者:李想版本:接力出版社2023年3月

阮庄越南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环境活动家和作家。

致敬词


一个女孩如何从童年强大的同理心中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一步步打破性别的桎梏,走向目标?一个渺小的人,如何对广袤的自然投之以爱,并用自己的行动推动哪怕一点点好的变化?这是一本有自传性质的近似于漫画体裁的自然保护绘本,改编自越南动物保护工作者阮庄的真实经历。小女孩儿时见到熊被取胆汁的残酷场面,立志成为动物保护者,在所有人都觉得她的梦想遥不可及的时候,她突破了障碍,并救助了一只热带雨林中的马来熊。

  

我们致敬《常与小熊》,致敬它将科普与故事融合,将更广袤、震人心弦的丛林拉进儿童的世界;我们更要致敬作者阮庄,致敬她在书中所展现的强大同理心和由此激发的不被外界撼动的主体意识。为儿童创作不意味着为儿童过滤掉世界的真实性,作者相信儿童心灵的韧性,正因为她的信念来自儿时的自己。

答谢词


作为译者很荣幸,也很高兴我翻译的《常与小熊》入选《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年度阅读推荐书目,感谢新京报书评周刊提供的平台,也感谢各位评委慧眼识珠。《常与小熊》所讲述的故事改编自作者阮庄的真实经历,一个为了追逐梦想和保护野生动物而不断奋斗,不断突破自我的故事。

  

翻译这本书时,最大的感触是这本书既向读者普及野生动物的知识,又向他们传递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主人公为梦想不懈努力的精神,极富感染力,没有大道理灌输,没有刻意煽情,情感真挚自然,水到渠成,感动和激励着大家。这里还有泪水、有迷茫、有坚定、有希望、有喜悦,有许多等你和我去探索的精彩。

——李想(译者)

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左一)、与译者李想(中)、出版社编辑在2023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的活动现场。

这本书

新京报:《常与小熊》将漫画形式融入了绘本,也将科普与故事相结合,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呢?

宋国静(本书编辑):《常与小熊》是一本充满美、力量和希望的书。在艺术的呈现上,它就像是一部长长的纸上电影。画家吉特·勇将图画书与漫画的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在画面上做了非常用心和细致的布局,书中的很多画面就像电影的运镜一般,让读者的目光紧紧跟随。书中漫画分格的多重设计,增加了画面的流动感,推进故事的情节发展和阅读的节奏;大而宽阔的场景铺陈则带来扑面而来的视觉震撼,令读者沉醉其中。为了描画整个雨林的景观,画家吉特·勇常常漫步在越南的吉仙国家公园,森林中珍贵稀有的野生动物,郁郁葱葱的林木,在他看来都像是最神奇的艺术品。

画家吉特·勇在采访中曾说:“我画的不是图画,是场景、瞬间、情节、时间、节奏、气氛、情感,人物的呼吸、性格和习惯,我发现读者能产生共鸣。”在翻阅的过程中,你似乎可以感受到热带雨林氤氲的雾气,能听到林间溪流潺潺的水声和鸟儿们啾啾的鸣叫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书中最感人的一幕,是临近结尾时小女孩常和马来熊索亚的道别。画家吉特·勇做了框架(或者说镜头)的划分,让读者可以同时看到在离别之际常和索亚在彼此心目中的分量,以及她们各自的感受。小女孩常的满面泪水,索亚不舍的眼神和仿佛在艰难地说出“再见”那微微张开的嘴,将整部书的情感拉到了最高处,令人无比动容。

《常与小熊》中还有着“书中书”的巧妙设计,在整部书的故事推进中,穿插着小女孩常的自然笔记。在这些笔记中,她为小读者们展现了非常多的科普知识,包括热带雨林的物种、熊的种类划分、马来熊和亚洲黑熊的区别、导致珍稀动植物生存困境的种种原因、不同物种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等,还有对小熊索亚成长的点滴记录。这些科普知识并不是生硬地穿插其中,而是和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做到了很好地融合。

这个人

无论梦想是什么,不要放弃

新京报:故事作者阮庄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这本书,你觉得她向读者传递了什么样独特的精神?


宋国静:《常与小熊》的故事来源于阮庄真实的人生经历,书中出现的亚洲黑熊“米萨”和马来熊“索亚”都是现实中存在的。儿时目睹米萨的惨状,让阮庄萌生了做野生动物保护者的梦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语言不通、专业知识欠缺等诸多障碍和关于性别、年龄、职业等种种偏见,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排除万难,锲而不舍地为梦想拼搏和奋斗,并最终梦想成真。这种不服输的冒险与执著的精神同样也出现在她后来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在书中有一个情节,当周围的人都对索亚的训练不抱信心时,小女孩常蹲下身来,对着索亚说:“我们再试试,索亚!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相信这也是作家阮庄的真实写照。她打心底里热爱着自己的梦想,热带着物种的保护和救助工作,依靠着强大的决心和智慧将那些被束缚的,甚至濒临死亡的珍稀生命成功解救。

如果放弃,不可思议的人生旅程将不会拥有。“无论梦想是什么,永远不要放弃!”这是她在书中前言部分写给小读者们的话,也是她要传递给小读者们的一种鼓励和坚定的力量。

这一年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新京报:在过去的2023年,极端天气状况频发,《常与小熊》与环境保护有关,你觉得它对当下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宋国静:《常与小熊》是一本充满美、力量和希望的书。关于“美”和“力量”,在前面的问题已有赘述。而“希望”或许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关于当下的环境保护的最大鼓舞。作为人类,我们要勇敢承认和面对我们的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和伤害;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其实是拥有选择的权利,是选择保护还是选择伤害。书中传递的“希望”一方面来自以主人公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所做的贡献。他们的坚持与付出,让一个个微小的行动带来了生命的奇迹,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书中传递的“希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大自然强大的生命韧性。当整个雨林中布满陷阱时,雨林中的动物们都销声匿迹,躲藏起来;陷阱解除后,它们很快就回到了熟悉的家园。小熊索亚出生不久就失去了母亲,但在小女孩常的陪伴和教导下,它依旧能掌握野外生存的技能,最终成功地回归大自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种双向奔赴的希望,让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环境保护充满信心和期待。期望这本书能重新唤起更多的人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大家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期望大自然未来到处都是健康强壮、各得其所的生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采写/王铭博

编辑/李永博

校对/薛京宁 陈荻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常与小熊》:为儿童创作,不意味着过滤掉世界的真实性_大只500注册页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