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只500注册平台下载_《非亲非故》:对标准语言的抵抗运动,还是无法穿越的文字迷宫?

这里就是我的家,可我没有回家的打算,我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旅人。以极端的文本形式,瞄准年轻一代竦立的内心。穿透制约的实力小说家、《伐木之夜》作者、“《钟山》之星”文学奖/泼先生奖得主索耳小说力作。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评审团

本期书目:

作者:索耳,版本:中信·春潮Nov+|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6月

作者简介:

索耳,1992年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编过杂志,做过媒体,策过展。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泼先生奖、“《钟山》之星”文学奖、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出版有长篇小说《伐木之夜》。《非亲非故》是索耳首部中短篇小说集。

评审员001

慕容公子:

荒诞的真实

荒诞的剧情,荒诞的人生

尽管索耳在后记中说8篇小说有偏重写实、有偏重幻想,在编排的时候特意交叉着,但是整体读下来,还是荒诞居多。按照作者的说法,《非亲非故》这篇应该是偏“现实感”的,然而里面提到那个海外归来的亲戚讲述自己住在国外一个荒凉小镇,人烟罕至到需要在家里装一面镜子,否则可能很久都看不到任何人而疯掉。小说中又写道,这个亲戚所在的那个镇子为了避免这种孤独让人疯掉,就集资在山上装一面超大的镜子来把隔壁镇的人照过来,似乎就没那么孤独,但是亲戚却惊恐地发现,自己在那面大镜子前走却看不到自己。这剧情荒诞到有点鬼故事的意思的了。《皮套演员之死》虽然貌似荒诞,但是剧情上反而没有那么离谱,表面上就是写了一个一生只拍一个电视剧并且相当沉迷这个角色的龙套演员。一开始读,猜测的是这个龙套演员最后穷困致死。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反而沉迷到这个角色中,最后死的是“我”而不是原本那个龙套演员。

异乡人,人在异乡

现代人和老一辈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一生的流动性更强。我们的祖籍地,出生地,加上读大学的城市,工作地,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变换的地点造成了这一代人的漂泊感,故乡是回不去的,大城市又那么艰难。正如书的封底所说,“我只是漂游着,前进、后退都困难,停在一个看起来不是异乡其实是异乡的大城市”。荒诞的剧情下情感是真实的,文中有很多触动人心的句子。《女嗣》和《细叔鱿鱼辉》在探讨父女关系,其中写道,“舅母不再因为回忆起那个死去的孩子而在深夜痛哭,而是屈服于独孤,人类的最强杀手,孤独,再强的人也无法抵御”。谁没有在深夜突然无比寂寞过?谁没有在某个午后突然觉得生活无比冷清?又比如,《皮套演员之死》里写到重逢,“久别重逢之后的隔阂,跟初遇时的隔阂相比,要更加深刻,也更棘手得多,因为前者面向的是过去,后者则是耐人寻味的将来”。这样的感觉我也深有体会,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过完暑假再见,前一周总是不如之前亲近,要过阵子才能恢复到以前那种状态。《非亲非故》中写道,“当我们在老家时,彼此是陌生人,各自有各自的亲戚,而到了广州,我们各自成了对方的亲戚”。现实中,原本在老家不算亲密的人,到了陌生的城市却因为老乡的关系,变得似乎关系好了很多。而这些情愫的产生,大都是人在异乡才会有的。

潮湿神秘的粤西

书的腰封上的标签是“大陆最南端出走的人”。南方给人的感觉向来是湿漉漉的,植物茂密生长,气候四季炎热,以此为背景,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人也似乎有些神秘。小说的剧情除了《猎杀》这种纯虚构的,大部分还是写的粤西的日常生活。剧情可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是里面所体现的本土文化,还是很明显的。比如《细叔鱿鱼辉》这个小说名字,“细叔”这个称谓,作为北方人,我一开始就不太懂,查了下才明白就是“小叔”的意思。这些略显陌生的词汇,让文字充满了新鲜感和活力。里面还写道:堂妹甚至会冲出家门,走到大街上,漫游到隔日宴昼才返。“宴昼”这个词表示下午,也是不常见的。书中还多次出现“妰娝仔”这个词汇,根据上下文大概猜到是女孩子的意思吧。问了两个广东的朋友,都不知道。在网上查了,才知道是雷州方言。此外,在《皮套演员之死》中,有这么一句描写:放学铃一响,小朋友就从里面蹦跳着出来,跳进家长的手心里。这种描写活泼生动,简直可以语文课上拿来分析了。

彩蛋

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特色。书脊印刷的书名和作者字号非常大,腰封的排版弯弯曲曲,字形也不是正常的排版。外封拿掉后,内封的封底更是一句绕成圆形的话,非常个性。另外,不知道是印刷错误还是有意为之,作者后记的写作时间是2023年5月15日,但是本书出版和印刷时间却是2013年4月一版一刷,也很有荒诞感。

阅读评分:8.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2

听雨眠:对标准语言的抵抗

《非亲非故》里面收了八篇小说,这些小说写得饶有趣味。目之所及,最直观的就是这些小说都没有分段,整篇小说就是长长的一段。同时,作者也有意尽量少地去使用句号,于是句子又变得很长,以致阅读的时候却感觉节奏非常紧凑。作者在后记中说这是一种语言层面的“在运动中抵抗”的实践。在这实践中有对标准语言的抵抗,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也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与俚语,有时候也有一些网络语言,偶尔也有粗俗之语,这些话与一些严肃深沉的思考混杂在一起,何尝不是一种大胆的实践呢!虽然整本书取名为“非亲非故”,但读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些小说几乎都与亲族关系很大,甚至亲族的观念有时候就盘踞在故事的核心。

比如第一篇《神游》,家族中的女性,从外祖母到女儿,她们似乎都对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在日暮下的颜色有一种贯穿于血脉的记忆。在《与铀博士度过周末》中,虽然故事的主角是采访者与被访者,但两者其实都在释放出自己的身世背景,亲族带来一种没有转圜余地的命运,而两者尽管没有血亲,却在某种难以言说的互相理解中更接近亲人。再比如同名篇《非亲非故》,故事中一个家族的人们与一个归国的亲戚聚会,路上,突然从草坪上跑下来一个陌生女人,据说是这个归国亲戚的女朋友。在经历了一些奇妙的游玩之后,这个女朋友突然崩溃,开始诉说往事,然后又独自离开了。这时,亲戚说她也不认识那个女人。可是,似乎大家都对那个女人有了非常亲近的感觉。尽管非亲非故,可是却如亲似故。亲族中人,往往至亲至疏。偶然闯进生活中的外人,却是至疏至近。理解近人,或许着于远方来客。这是这本集子里许多小说给人的感觉。

《神游》中,老两口都老年痴呆,每日却还为捕风捉影之事争风吃醋。《与铀博士度过周末》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在一起的时候,采访者的老公正在病房经历生死之痛。而《女嗣》中,虽然舅舅舅妈的孩子是收养的,可那个孩子似乎真的继承了他们的基因。在《猎杀》中,这种关系就更奇妙了,在末日废土上,两个人注定重逢,是因为声音之故。

当然,这些故事也并不是可以如此简单概括。这些故事中也都暗含着无数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有着光怪陆离之感,仿佛现代聊斋,超出日常经验,堪称天外来客,将坚固而完整的生活撞击得支离破碎,而这些故事也就由一个个碎片重新构成,引人无限遐思。

阅读评分:7.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陆新前:无法穿越的文字迷宫

恕我驽钝,读《非亲非故》,读得非常辛苦,总感觉穿越在文字的迷宫里,既有探寻的点滴乐趣,更有无法穿越的迷惘与无助。按着索耳的说法,我大约是被拒绝在了文学门槛之外。

倒也并不是不适应索耳不分段的叙述方式,如果为叙事和表达之必须,那么即使是长篇小说,不分段也无不可——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读到过这样的小说。我想追问的是,这样的不分段到底有没有必要?

或许是为了追求叙述的完整和形式的新奇,作者努力探索这种不分段的叙事方式。《非亲非故》里收入的八篇小说,每一篇都充斥着现实与历史、真实与虚幻甚至荒诞的交叉杂糅,这样的交叉杂糅可以以无任何语言标志的方式跨越,实在是太费脑子。固然,生活本身有太多的无序,思维更可能是天马行空,但如果作者因之而随意发挥,让读者跟上作者无序的叙述、时空交错的脚步,并在这中间理出头绪,多少有点勉为其难。当阅读小说都如此烧脑,在一个传统阅读者看来,阅读的乐趣消失了不少。

模糊的或简单的主题表达让阅读也消失了意义。可能是没有完全读懂的原因,无论是《神游》还是《与铀博士度过周末》,我都没有读出多少深意。《乡村博物馆》的主题是不是就是乡村就应该是乡村的样子,最后用博物馆的并不存在来消解乡村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女嗣》或许是想表达叛逆与逃离却又无可逃离的现实,但“我”却在因怀孕想回归时没有能够打通那个男人(确实是“那个男人”,没有姓名,或许意味那个男人不过是“我”的许多男人中的一个)的电话,而表妹想逃离时却发现亲生父母关心家里的庄稼远超过关心自己的孩子,可以想象表妹在亲生父母心中的分量,也可以想象其亲生父母生活的艰苦,所以表妹立马冲了出去,回到了那个富裕又爱她的家庭里——即使表妹认为这个家庭里充满了谎言和欺骗!如果说“我”确实是逃离了无法回归,那么表妹就是迫于最现实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情感的原因,在成功逃离时又选择了回归。到底是现实无可逃离还是不想逃离?主题显得比较模糊。

叙事的跳跃与无节制的延伸让人在文字的迷宫里穿越而找不到方向。八篇小说几乎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不需要传统叙事所应有的起承转合,设置的一个个岔口可以自由地延伸,一个岔口还没有走到底,再来一个岔口,至于什么时候回到原有分岔的地方全凭作者的意愿,不需要内在的逻辑,也不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惯性。按着作者的说法,作者有意在做这样的探索,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与代价,甚至有几十万字的小说因此而束之高阁,无法与读者见面。我对艺术领域的探索一向持开放态度,但这样的表述超出了我智商所能理解的范围,所以我更想保持沉默。

让人意外的结局总觉得荒诞。在《乡村博物馆》里,围得严严实实让人参观的乡村博物馆所有建筑的细节都在网上呈现过,最后告诉你这里根本就没有乡村博物馆——那让人参观不就是欺骗么?在《非亲非故》里,那个从国外归来的心叔,告诉大家那个与他亲密无间拥抱的人是他女朋友,而在结尾处又认真地告诉大家,他从来不认识这个女人,是真的不认识还是假装不认识?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反正不是那个女人脑子有问题,就是那个心叔脑子有问题。如果再为此纠缠不清,就是我们读者的脑子有问题了。《神游》《猎杀》也好,与《铀博士度过周末》也罢,故事都偏于荒诞——如果荒诞中能让人感受到意义,那是另当别论,问题是本人实在觉得意义寥寥。

作者认为语言是一个迷瘴,有时候你以为在塑造它,实际上它在塑造你。他自信地说:“对此我追求的是:假装在和它戴着拳套搏斗,实际上我已经出了八角笼。”在我看来,作者还在八角笼中。

读这本小说,常让我想起最近很火的《山歌寥哉》,本人基本不能接受用《诗经》的写法去写山歌——毕竟山歌应该是雅俗共赏的,而专家们对《山歌寥哉》的多种解读正说明它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同样,小说也不应该是哲学书,甚至比哲学书更难读懂——当各种细节无序地堆叠在一起,需要细心分拣才能理出一点点头绪;当各种色线绞织成一团乱麻,需要细心抽绎才能理出一根根似有若无的线来——反正我没有这样的兴趣。

如果将这样的小说称之为艺术,我总觉得对艺术有点亵渎。让喜欢这样小说的人去喜欢吧,我不喜欢。

阅读评分:6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非亲非故》得到了7.5分(满分10分)的评价。《非亲非故》是作家索耳的首部中短篇小说集。作者独特的文本形式引起了几位评审员的注意,作者称自己这种尝试是语言层面上的“在运动中抵抗”的实践,有的评审员认同这一看法,但也有评审员指出,这种写作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反而让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撰文/各位评审员

编辑/李永博

校对/柳宝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500注册平台下载_《非亲非故》:对标准语言的抵抗运动,还是无法穿越的文字迷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