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厄威特。
艾略特·厄威特,192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父母是俄罗斯犹太人。他曾在米兰度过童年时光,1939年法西斯主义者将他和他的家人赶出意大利,随后全家移居美国。由于青少年时期他居住在好莱坞附近,逐渐发展出摄影兴趣,并前往洛杉矶城市学院学习摄影。1948年,厄威特搬到纽约,这座城市为他日后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提供素材。1949 年,厄威特带着他当年最喜欢的禄莱相机前往法国和意大利。1951年,他应征入伍,在德国和法国的陆军通讯兵部队服役期间承担了各种摄影任务。1953年,厄威特正式加入知名的马格南图片社。他曾被誉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生活摄影师”。
厄威特致力于寻找生活中最荒唐和最迷人的时刻。在跨越70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的镜头记录下许多重要的文化瞬间,一生践行着他的导师亨利·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所谓的“抓住决定性时刻”。1957年,他在苏联拍摄人造卫星的发射。两年后,厄威特又用镜头记录下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与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之间的口角。
除记录历史事件外,厄威特还因捕捉悲伤而闻名。他曾于1963年拍摄到“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其丈夫葬礼上的悲伤神情。这些都成为载入史册的文化时刻。在其职业生涯中后段,厄威特也热衷于通过狗观察人性。2002年,厄威特被授予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百年勋章,2011年,这位摄影师成为国际摄影中心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被称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拿着相机的梦想家”。
杰奎琳·肯尼迪参加丈夫丧礼。(艾略特·厄威特摄)
在摄影理念上,厄威特坚信“摄影应该诉诸感官和情感,而不是理智”。“当照片发生时,它来得很容易,且应当被视作一份不应受到质疑或分析的礼物。” 厄威特也不愿将他的职业知识化,他经常简单地表示摄影让他能够在谋生的同时追求自己的兴趣。厄维特有时还会批评他在时尚和艺术摄影中观察到的那些自命不凡的作品。他经常挑战摄影界的主流观念,不太关心暗室中的清晰对焦、构图和图像增强效果。他的许多照片看上去平坦、呈颗粒状、且未经裁剪,这些对于未经训练的人来说,可能看起来是匆忙拍摄的产物。
但摄影历史学家兼策展人艾莉森·诺德斯特罗姆(Alison Nordstrom)认为:“厄威特的照片藏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活力。其中一些缺陷有助于营造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目前,他的摄影作品大型回顾展仍在法国里昂展出,将持续至2024年3月17日。
“他的照片帮助我们建立了对社会和人类的总体了解,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摄影师,尽管如今的行业和趋势都发生了变化。” 马格南图片社总裁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Cristina de Middel)写道。前不久,日本著名摄影师久保田博二曾在来华的活动中提到他的恩师厄威特,并称摄影集《早春的中国》就是献给老师的礼物。(导语撰文:申璐)
我们曾在2017年刊发关于艾略特《快照集》的评论,今重发此文,以示纪念。
撰文丨朱本嵘
《快照集》,作者:艾略特·厄威特,版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年10月
身份一:纪实摄影师
艾略特身背相机出没于这半个多世纪来许多重大事件的现场,观察和记录,尝试诠释和评判。《快照集》里有冷战时期尼克松手指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年轻的阿里在拳击台上的出拳攻击,古巴革命时期的格瓦拉和他的战友等不可多得的历史时刻。当然你也可以找到现在已经载入摄影史册的摄影师们年轻的身影,坐在角落里一脸严肃的尤金·史密斯,一头卷发歪着头拿着徕卡拍摄的寇德卡,深情地看着刚出生的儿子的弗兰克,甚至还有伏在儿子墓碑上哭泣的罗伯特·卡帕的母亲。艾略特是那个年代里纽约摄影师们的好朋友,是马格南图片社里的年轻人,是白宫御用摄影师,是《时代》《生活》等杂志的签约供稿人,更重要的是,他是可以近距离捕捉重要人物人性时刻的心灵捕手。不得不说,他所处的时代和所拥有的机会是每个纪实摄影师梦寐以求的。
切·格瓦拉,哈瓦那,古巴,1964年
身份二:肖像影师
恍惚觉得每个艾略特的拍摄对象都是他的老朋友。梦露在他镜头前是如此的放松,好莱坞里一线明星们在他镜头前是那样的自然。各国政要自如得像是忘了他的存在。艾略特很少使用灯光设置精巧而复杂的光线,而是常常使用现场的自然光来展示人物最本真的性格特质。忘了麻烦的闪光灯带来的复杂光线,自然光下人物的性格可能才是最本质的东西。在艾略特镜头前,这些人们看起来是那样的鲜活,每个人好像都在你面前喋喋不休地讲述他们的忧愁喜乐,他们的琐碎平凡而又不简单的日常生活。
纽约,1956年,玛莉莲・梦露在《乱点鸳鸯谱》拍摄现场
身份三:商业影师
你在《快照集》封底照片里可以解读艾略特完成商业拍摄的全过程。“可爱的小男孩、他的祖父、横在自行车后座的法棍与成排的树相映成趣,一切都带有浓郁的艾略特·厄威特印记。这张照片看起来好像他自己爱好拍摄的那类照片,所有元素天时地利。但事实上,这是为法国旅游局拍摄的广告片,仔细来看,就会发现艾略特成功的秘诀:他事先构图并且把相机对好焦,还在路面上放颗小石子作为焦点的标记,当自行车后轮越过石子,他就按下快门。他想象丰富充满智慧的拍摄风格和手段正是客户所需要的。用艾略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创造性顺从(creative obedience)”。让自己的风格和客户的要求完美地契合,这可能是所有商业摄影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从艾略特这里,你可以找到很多途径,灵感与想象,帮助你达成心愿。
纽约,1946年
身份四:摄影爱好者
艾略特从来没觉得受雇的拍摄任务是他摄影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任务只是带他去到某个地方拍摄自己的照片罢了,“我仍然保留自己的爱好。”面对这本544页的摄影集,不需要读完你就可以从中看出来艾略特朴素的摄影道理:找到自己喜欢的,一直拍下去。当1946年,艾略特刚从洛杉矶回到纽约,特别爱狗的他,拍摄了一张关于吉娃娃和主人的脚的照片。不难发现,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从未停止过对这个主题的拍摄,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都能看到他镜头里各种各样的狗。做自己喜欢的事,无疑是幸福的,所以作为摄影爱好者的这张标签实在是太让人羡慕了。
纽约,2000年
身份五:图片编辑
书里的500余张照片只是艾略特半个世纪来拍摄的一小部分,其中也有部分照片的质量有些欠佳,适当的编排进一步挖掘出这些照片里蕴藏的活力和意义。书里有9个主题,每页由2张或者4张照片相对组成,向读者讲述图像中的故事和情绪。古稀之年的艾略特用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沉的人性视角对自己曾经拍摄照片进行了第二次创作和诠释,照片原本的语境发生了变化,这本身也为每张图片带来了更加有趣的阅读体验。
纽黑文,1955年
身份六:父亲及爱人
这本书里的很多画面会让你感觉到艾略特生活的温馨。照片里的生活片段如此平凡,但蕴含着隽永的动人力量。当艾略特获得ICP颁发终身成就奖的同时,他与同为摄影师的小儿子进行了一次访谈,其中的一段对话展现了艾略特拍摄的常态:“米沙:你拍过一张母亲在1955年做饭的照片。她一手抱着正在哭的艾伦,一只手在取烤箱中的食物。我坐在他们后面的一个高椅子上。这张照片后面有什么故事?你周游世界回到家里,从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回到充满孩子们尖叫的家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艾略特:照片背后没有故事,只是一个多子女家庭的日常混乱的一个瞬间。我喜欢回到吵吵嚷嚷的孩子旁边。”
纽约,1978年
身份七:普通人
如果你抛开构图,光线,影调等等摄影技术上事情的困扰,在这些照片里就不难发现,艾略特只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试图用照片记录的人生百态。艾略特的大部分照片看起来都让人忍俊不禁。但这可能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因为在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瞬间的映衬下,从生活的根子里和人性的最深处流露出的温情和严肃反而更直白地坦诚地进入我们的内心。恐怕这些都和摄影无关,因为人性都是相通的。
这世上可能会有千万个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奔跑的“卡帕”,但不紧不慢只拍自己有趣的照片的艾略特只有一个。艾略特·厄威特今年已经87岁了,腿脚虽然有点不灵便,但身子骨也还硬朗,他依然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相机,就像他4年前回答他儿子的问题那样。
米沙:您还在工作?
艾略特:我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努力。
文中图片来自《快照集》。
导语部分参考链接:
1. Elliott Erwitt, photographer who transformed mundane into art, dies at 95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bituaries/2023/11/30/elliott-erwitt-photographer-dies/
2. Remembering Elliott Erwitt (1928–2023)
https://www.magnumphotos.com/arts-culture/remembering-elliott-erwitt-1928-2023/
作者/申璐 朱本嵘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赵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美国传奇摄影师艾略特·厄威特逝世,曾拍下许多重要的文化时刻_大只500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