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乘法”的,还是“加法”的?_大只500注册登陆

《数学的雨伞下:理解世界的乐趣》,[法]米卡埃尔·洛奈 著,欧瑜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6月版。

如何才能把直觉性的思考纳入数学的范畴?

日常生活总在低声告诉我们,我们在数字方面不大行……有什么东西不大对劲。

关于这一点,我想跟你讲一件趣事。几年前的一天晚上,我跟朋友们在一起玩游戏,一位朋友提议玩一个科学知识问答的游戏。我们分成两个小组,两组人马必须回答一系列关于数学、地质学,还有生物学或计算机科学的问题。两个小组必须对每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最接近正确答案的小组得一分。游戏规则看起来既简单又明确。然而,经过几轮之后,一个天文学问题引发了意想不到的争议。

这个问题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我们这组没人知道确切的答案,但经过商讨之后,我们给出的答案是80万千米。另一组的讨论似乎更加激烈,但过了一会儿,他们也给出了答案:10千米!显然,他们对天文学的了解比我们还要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接近9千米。如果月球距离地球只有10千米的话,那么爬上珠穆朗玛峰就差不多可以够得到我们的卫星了。这个答案很荒谬。我们这组似乎已经胜券在握。

但是,对照正确答案的结果却让人感到困惑不已。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384000千米。因此,只需做个简单的减法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答案和正确答案差了416000千米,而另一组的答案则只差了383990千米。

《数学的雨伞下:理解世界的乐趣》内文插图。

我眨了眨眼睛,在脑中又算了一次。没错。我甚至还在一张餐巾纸上演算了一下,好让自己相信这个结果。

毫无疑问:他们的答案比我们的答案更接近现实。他们赢了。在几分钟里,我忍不住在脑中算了又算,但无话可说。数学已经一锤定音。

但是,你不觉得这种情况有些不公平吗?说我是个糟糕的玩家也就罢了,尽管减法已经给出了最后的判定,但是你不觉得我们的答案更合理、更审慎,而且以某种方式来说,没有另一队错得那么离谱吗?

但在这个情况中,为什么数学似乎告诉我们的是相反的答案呢?

为什么计算会斩钉截铁地偏向那个显然更离谱的答案呢?

或者,我们换种方式提问,更谦逊一点: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正在使用的数学呢?数学不会犯错,但人类有时会以不恰当的方式去使用它。如果我们花点儿心思再深入探究一下,可能就会想到很多类似的情况。猫的平均身高是25厘米,拉布拉多犬的平均身高是60厘米。一些细菌的高度是千分之一毫米。因此,我们可能会说,就高度而言,与拉布拉多犬相比,猫更接近细菌。猫和细菌的高度差了大约25厘米,但猫和狗的高度差了大约35厘米。

《数学的雨伞下:理解世界的乐趣》内文插图。

但同样地,这个结果与我们对现实的固有感知背道而驰。猫和狗同属一个世界。它们可以一起玩耍,至少能互动。它们相互看得到,相互感觉得到,相互知道彼此的存在。相反,如果猫没有学过科学知识,它就根本不会知道细菌的存在。细菌不是它们的世界的一分子,这些细菌如此之小,以至于对于猫来说既是不可见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通过类似的推理,我们可以给出大量的例子,所有这些例子都有违直觉,但在数学上却是确切无误的。太阳表面的温度比起15000℃要更接近5℃。比起纽约人口,巴黎人口要更接近一个仅有12个居民的村庄。如果给火星称重,你会发现比起地球的质量,火星的质量要更接近一个乒乓球的质量。

就像本福特定律,如果这些情况与我们的理解相冲突,那是因为我们想歪了。因为我们在并不适用的情境中使用了自己并不那么了解的数学工具。

《维度:数学漫步》(2008)剧照。

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些直觉性的思考纳入数学的范畴呢?答案就在数量级这个微妙的概念之中。基本的思路很简单,但功能非常强大。按数量级去思考,就是采取乘法思维,而不是加法思维。

如果想要比较数字2和10,你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加法:2加几才能得到10?答案会是8。乘法:2乘以几才能得到10?答案会是5。与2相加得到10的数可以通过减法得到:10-2=8。与2相乘得到10的数可以通过除法得到:10÷2=5。说两个量是同一数量级,就是说它们从乘法的角度来看是接近的。

尽管这种思路乍看起来有些牵强,但任何开始以乘法思维去思考的人都会很快意识到,这种方法在很多常见的情况中都更符合我们的直觉。让我们回到之前的那个科学问答题上。如果当时想清楚了的话,我会这样去质疑另一组的得分。月球距离地球384000千米,我们这组的答案是800000千米,大了大约1倍。如果做除法,你会发现我们的答案比正确答案大了1.08倍。我们对手回答的是10千米,也就是说,只有正确答案的1/38400!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是我们这组胜出,而且远远领先。这个结果更加符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本能感知。

《数学的雨伞下:理解世界的乐趣》内文插图。

之前的所有例子都一样。做乘法,猫的大小比起细菌来与狗的大小更加接近,火星的质量比起乒乓球来与地球的质量更加接近,巴黎的人口比起村庄来与纽约的人口更加接近,依此类推。

比较两个数时,我们会本能地以乘法思维去思考

在我们比较两个数时,无论比较的背景为何,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本能地以乘法思维去思考。如果在你常去的超市里,一件价格为200欧元的产品涨了8欧元,这或许会让你感到有些不快,但如果是2欧元的产品涨了8欧元,你就会感到大为不快了。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中,价格变成了10欧元,相当于原来的5倍!这就不止是让人感到不快了,而是让人觉得上当受骗。但是,二者的增量却是一样的。

《数学的雨伞下:理解世界的乐趣》内文插图。

这种比较方式不只是智力上的。它并非思维所独有的,它还占据了我们的身体,并与我们和这个世界可能形成的大多数互动相一致。我们用来感知身边环境的感官似乎也受到乘法思维的支配。

如果我蒙上你的眼睛,然后在你的一只手里放一个重10克的物体,在你的另一只手里放一个重20克的物体,你马上就能说出哪个物体更重。但如果是两个分别重10千克和10千克零10克的物体,你就会很难说出哪个更重。然而,这两组物体的重量之差却是一样的:10克。或更确切地说,需要加上的差值是一样的。但从乘法的角度来看,重量的变化一目了然:第一种情况从10克到20克,相当于从单倍变成了双倍;但在第二种情况下,两个物体的重量只差了0.1%。

电影《人脑计算机》(2020年)剧照。

我们的视觉也一样。你是否曾试过在大白天开灯?如果太阳光已经洒满房间,那么开灯几乎不会造成任何的改变。无论有没有开灯,房间内的亮度看起来都分毫未差。相反,如果你在晚上打开同一盏灯,这一次,灯光会穿透黑暗,而且看起来洒满了整个房间。这灯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片刻之前在昏暗之中无法看到的东西。

但是,天花板上的灯在白天发出的光并不比晚上少。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这盏灯都发出同样多的光。也就是说,从加法的角度来说,两种情况下的亮度之差是一样的。但这不是我们双眼所感知到的“加法的差距”。我们看到的是相对之差,也就是“乘法的差距”。在白天,灯光的亮度与太阳光的亮度相比微乎其微。在夜晚,掌控一切的是占据优势的灯光。

回过头来想想你所有的感觉:触觉、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甚至还可以想想你对逝去的时间、通过的距离的感知,并以更为主观的方式想想你情绪的强烈程度。一旦开始以乘法而非加法的思维去思考这些事物,你就会更好地适应所有这些朝你扑面而来的感知了。

本文节选自《数学的雨伞下:理解世界的乐趣》,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法]米卡埃尔·洛奈

摘编/何也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赵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乘法”的,还是“加法”的?_大只500注册登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