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奇已在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了7年,2012年研究生面试的当天,导师给了他《獾的礼物》这本绘本,自此他与儿童阅
读结下了不解之缘。图为本文作者工作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本文所有图片由作者提供)
儿童阅读的欣欣向荣
对于阅读是否需要“推广”,一直存在质疑。阅读不像吃、喝、睡,也不像说话,并非本能,需要学习、培养,也需要推广。能最有效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的对象,自然就是儿童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启,让童书的兴起乘上了高速列车,推动了儿童阅读推广事业并收获了不菲的“价值”。
我国的阅读推广起步于2006年,在隔年召开的“首届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上,业界正式提出了“阅读推广人”的概念,着力于推广儿童阅读。2012年可以算是一个转折年,大量的“阅读推广人”由“自发”或“草根”的个人转而成为专业化的团队。随着中国图书馆学会推行的“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国家也推出了众多普及阅读的政策,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等等,阅读推广人成为了一种社会身份和荣誉。从中也可窥见我国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对阅读推广的需求皆与日俱增。
随着政策陆续颁布与实施,图书出版机构、学校、图书馆等各界专家都积极投身于推广阅读的行列,不遗余力地宣传与推广。在我工作的儿童图书馆,藏书按读者对象分为幼儿、小学及中学三类,近年的借阅数据发生了显著变化。2016年是分水岭,在此之前小学的图书借阅一直高居榜首,而2017年起,幼儿的图书借阅数反超且维持在高位,当前仍持续稳定地呈增长之势。低龄幼儿
(指0-6岁幼儿)
的阅读需求与日俱增,不仅是借阅数据,实际到馆阅读的读者也呈现低龄化,结合三胎政策的放开,预计未来仍将延续此趋势。
图书馆里激增的幼儿读者也暴露了许多家长的问题:意识有余,能力不足。孩子的父母工作日大多上班,因而委托隔代的长辈带着孩子到图书馆。而隔代长辈面对孩子相对而言更为放任,不论面对多大的幼儿,在图书馆里,最常听到长辈们说的是“书随便拿,拿你喜欢的书”,而后他们便独自坐在一旁休息。即使是才会走路、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幼儿,长辈们也权当来到了图书馆、触碰到了书,就算完成了阅读、汲取了知识……
周末及节假日,陪伴孩子来图书馆的大多是父母,相对于隔代长辈,他们会有更多的亲子阅读行为,但其中绝大多数伴读的工作是由母亲承担,父亲更多是“司机”或提书的“苦力”,在母亲伴读的过程中,他们更多是偷得半日闲般地在一旁刷着手机……看在孩子眼中,此般“榜样”行为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即使自身阅读不足,为了孩子,年轻的父母也愿意踏入图书馆。他们认可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他们认同阅读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他们愿意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而拿起书本,与孩子共同享受这段可贵的亲子共读时光。其中,既有现代年轻人疏离阅读的“危”,也有他们为培养孩子而再次拾起书本投入阅读的“机”。
读者对阅读的偏见
这类观念自然与学校也脱不了关系。自2012起,各个学校陆续推出了寒暑假推荐阅读书单。其中,一年级的课外读物中,绘本占比超过半数。曾以为这是学校重视并认可了绘本阅读价值的体现,但经年累月,直至今日,书单中推荐的绘本仍未见明显变动,而这些绘本早已出现在幼儿园的推荐书单中……学校并未因此而与时俱进地更新书单,或是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推荐的绘本融入教学中,仍例行公事般继续开具与十年前近乎一致的书单。令人不禁思考:学校书单究竟为谁而开?
绘本作为文化的载体,汇集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作家及插画家的思想与技艺;经典的绘本常读常新、引人深思,但仍有许许多多的新作品、新作家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新经典”。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各个年龄的人都能从中读到自己,而不仅是孩子。偏见会蒙蔽双眼,会驱散理性,我们渴望平等。站在成年读者的立场,我想呼吁大家摒弃偏见,平等地看待并阅读绘本。适合孩子的读物,又何尝不适合曾是孩子的我们呢?
童书市场的隐忧
我想,作为读者,最幸福的应该是身在百花齐放的图书中,随意地挑选都是能享受其中的佳作。然而事与愿违,图书市场是资本的逐利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以及某些平台大V的宣传推广,他们对于公众的影响力,远高于公共图书馆等不善自我宣传的公共机构。对于资本而言,最吸引他们的自然是最具市场的童书了。近些年,他们逐利的方式越发急躁:一面保留着那些各大书单中的“经典”作品,一面甩去那些明明经典却暂未受到国内市场普遍认识、认可的作品,另一面又专注于引进国外各个奖项和媒体推荐的新作品,渴望成为下一个“经典”。当出版与推广越发浮于形式,真正的佳作很容易成为被劣币所驱逐的良币。而出版方看中的往往是效益和效率,他们不愿用时间及成本对作品本身的内容进行挖掘,并对创作者及获奖背后的故事进行探索。
撰文/何奇 编辑/申婵 王铭博 校对/柳宝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注册登陆平台_在儿童图书馆里,有许多被市场“淘汰”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