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只首頁_每日一书 |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作者:(美)艾尔曼 译者:高远致 夏丽丽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8月



科举制,恐怕是古代中国最毁誉参半的制度之一。晚近以来,批评者抨击科考牢笼士人、桎梏人心,是中国走向衰颓的罪魁之一;赞誉者则集中称道科举的相对公平,拔擢寒微,吸纳人才,在等级制度下实现了阶层流动,赋予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稳定和活力。毁誉之间的是非曲直,皆可找到相应证据用以各执己论。以科举制度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科举学”,也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提供了毁誉对立之外更多的视角与观点。

艾尔曼的《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尽管距离初版已经有二十年,依然是科举学领域研究的典范之作。艾尔曼没有轻足踏入科举制的毁誉之争,而是着眼于科举制对整体政治体系、社会架构以及个人产生的影响。帝制王朝-精英分子与科举制度三者在帝制时代互为支撑,共同稳定地维系了五百余年,最终也一并轰然坍灭。科举制并非仅仅是自上而下吸纳社会各阶层加入统治体系之中,而是皇廷与精英阶层结成的权力共谋网,皇廷借此控制、吸纳精英阶层为己所用,而精英阶层也利用这一制度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艾尔曼通过研究精准地戳破了一个人们对科举制长期以来的幻想,科举制所谓拔擢寒微提升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其实相当有限。它并非为增进社会流动而设计的一套制度体系,相反,它通过设计考试内容和方式,将大部分人排斥在体系之外,使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成为了精英阶层的内部流动和垄断社会地位、文化资源和政治权力的方式。而它貌似公平化的考试形式,又有效地遮蔽了人们对其内在结构化不公平的质疑。艾尔曼更深入科举制的肌理细胞——那些奔走其中的科考士子的心灵世界,透过他们的赶考遭际、科场经历,乃至于所谓的祈祷迷信和梦境奇观,将科举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民间信仰与心态史研究的新领域,科举不再仅仅是一种考试选拔制度,它更是一种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心态交迭缠绕的整体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清代经典小说《儒林外史》中描绘的围绕科举奔走的朝野士民群像一样,《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也正像是一部史学领域的《儒林外史》。尽管艾尔曼表示,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澄清一个观点,即“科举作为一种前现代制度被证明极为有效”,但它最终崩塌了,而那些在它崩塌过程中,企图修正或是替代的晚清时代的现代教育改革同样也归诸失败,帝制王朝也终归覆灭。仅仅是这个看似平淡的结论,留下的思考就意味深长:一件事物能够长期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但很多时候,所谓的合理,不过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合理,一旦这个特定时空崩塌,它也就随着不复存焉——一切看似坚固的东西,在失去了它合理存在的基础后,终将烟消云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首頁_每日一书 |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