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文学当中,安妮·埃尔诺的特殊性到底在哪里?_大只500注册登陆

今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表彰她“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10月11日, 一场以“从《悠悠岁月》说起——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为主题的活动通过线上的方式举行。活动中,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法语系教授董强,出版家聂震宁,作家李洱,与翻译家吴岳添、苏州大学法语系副教授陆一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悠悠岁月》说起,畅谈这本书和安妮·埃尔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文学价值,以及被译介到中国背后的那些故事。

安妮·埃尔诺的代表作《悠悠岁月》于2010年首次在中国出版发行,这一作品曾入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联合评选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项。2021年,为了庆祝该奖设立2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包括《悠悠岁月》在内的7部已出版作品进行再版。

1
这本书翻译的难度在于大量的细节

活动中,聂震宁从这部作品入选“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的经过说起,谈及《悠悠岁月》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对于这部作品,当时的评委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崭新的风格和出色的语言使《悠悠岁月》成为一部杰作,安妮·埃尔诺也因此当之无愧的跻身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我们为什么要读《悠悠岁月》?聂震宁认为,埃尔诺的趣味更多在于回忆社会,回忆几十年来在社会中看到的种种。这种社会性是她与很多女作家不同的地方,她的写作更接近于历史主义、客观主义的写作,着力于“有意味”的事物,捕捉每一个“有意味”的场景、存在、历史现象,比如一个影星、一首歌曲、一张照片……这种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但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正如吴岳添在《悠悠岁月》的译者前言中所介绍的那样,从1974年起,埃尔诺开始了她的创作,迄今为止大约出版了十五部作品,其中有刻画一个女人内心历程的《空衣橱》,以第一人称回忆父亲的《位置》,回忆母亲的《一个女人》,回忆童年的《单纯的激情》,回忆堕胎的《事件》和描绘嫉妒的《占领》等。埃尔诺的作品大多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题材,所以她的写作和生活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埃尔诺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演变和人生的短暂,“一切事情都以一种闻所未闻的速度被遗忘”,因此她要写作一部反映时间流逝的作品。但她承认自己不会像伍尔夫那样写一部现代派小说,也不想写一部历史著作,而是要写出多数人的回忆,为此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写出了被称为“社会自传”的杰作《悠悠岁月》。

《悠悠岁月》中,埃尔诺用自己首创的“无人称自传”的写作方式描述了一个人从小到老60多年的成长过程以及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世界进程和时代变迁。吴岳添指出:“这本书翻译的难度并不在于语言本身,安妮·埃尔诺的语言是很简单清晰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翻译,不是很困难。难度在于大量的细节,书中提到的人和事物都是作者仔细挑选的,能够使读者马上回想到那个年代。很多细节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体会,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东西。”为此,吴岳添在翻译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呈现出一部尽可能再现原作的译本。


2
安妮·埃尔诺在法国文学中的特殊性

李洱既是一位创作者,也是法国文学的忠实读者。在李洱看来,中国读者在《悠悠岁月》中会找到强烈的共情。《悠悠岁月》的故事从1941年讲起,直到2006年左右,中国读者对这段时间的欧洲历史非常熟悉。书中提到的重要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电影、歌曲等,中国读者也都有所了解,“所有这些使得中国读者读起来不会感到非常陌生。中国读者感兴趣的地方在于这部作品有强烈的对日常生活的描绘。”

从读者的身份出发,李洱很早就知道了安妮·埃尔诺,但阅读埃尔诺的作品却比较晚。在认真阅读埃尔诺的作品之后,李洱用耐读进行评价。在李洱看来,在法国文学中,女作家的作品大多都有很明显的自传性,中国女作家也是如此,“这是女性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但在自传性之外,埃尔诺的作品与法国的文学传统甚至整个艺术传统联系紧密,比如李洱在其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印象派和立体主义,同时,埃尔诺的作品受到了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而埃尔诺将这几个方面结合得非常好,“在个人记忆的深处又有广阔的社会场景,历史经验和个人经验之间的结合看上去是比较碎片化的,但是因为女性写作本身的特点以及良好的艺术准备,使得作品呈现出整体性和有机性。”

董强注意到,在安妮·埃尔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以后,人们对于埃尔诺的关注,超过了对一般诺奖作家的关注,而这源于埃尔诺在法国文学中的特殊性。董强表示,埃尔诺好像在关注自身,关注自己的家庭,但又从中跳脱出来,“埃尔诺在创作中使用大量事实性的东西,她坚信这个事实我当时经历了,有这样的感受,那么我旁边的那个人一定也感受到了。这不是我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的事情。”也正因为此,“大家都从中得到了共鸣。她的作品出版之后很快被欧洲其他国家翻译,仿佛一下子欧洲的记忆都被她激活了。”

董强认为,埃尔诺的成功在于她得到了法国现当代人文社科理论的滋养,她的作品涉及大量社会学著作,如布尔迪厄的《区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罗兰·巴特的《明室》等,可以说,埃尔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法国方兴未艾的各种人文思潮的氛围之下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

董强关注到埃尔诺和另一位法国诺奖作家勒克莱齐奥的相似性。他发现,两位作家都有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有着很强的介入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勒克莱齐奥打破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埃尔诺打破了阶层与阶层之间的隔阂,两个人都希望通过文学去改变一些东西,改变这个社会。

陆一琛从文本建构的角度谈到了自己对《悠悠岁月》的看法。照片在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架构文本的作用,陆一琛说,因为整个文本就是以照片或者说影集的形式来建构的,每一个年代的索引都由照片开始,照片起到了占有时间的作用,也是埃尔诺记忆的载体。正因为每一个年代都是用影像隔开的,因此,我们阅读这本书,会有一种看家庭老照片的感觉,“她是非常有技巧性的,没有把那些照片真正的实物拿出来,她只是把照片描写给读者来看,所以读者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自我投射。”

这让读者产生了一群人在共同观看影集的感觉,回忆起照片拍摄的年代,回忆起一系列与照片有关的记忆的承载物,例如很通俗的歌曲、当时轰动的政治事件、热门电影、书籍等等。“我感觉照片有时是她写作的一个模板,她其实想复现脑海中瞬间性的印象。”

记者 何安安 编辑 刘亚光 校对 吴兴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在法国文学当中,安妮·埃尔诺的特殊性到底在哪里?_大只500注册登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