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从日复一日、忙碌严苛的单一高中生活,迈入了多彩多样的大学生活。可我感觉不到快乐。或许我应该在课后多参加活动,多与人交流,找到兴趣爱好。事实证明,这样做只能暂时缓冲,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依然麻木,痛苦。
渐渐地,我发现了问题。我太机械了。我的大脑就像一台机器,输入既定程序,按照固定的模式做就可以。在与人交流时一问一答,在不同的场合,摆出合适的表情,说恰当的话,做正确的事。毕竟我一向擅长这样啊。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自己”,为什么我已经面目全非到连自己都感到陌生,我怎么成长到如今的样子?这真的还是“我”吗?期待您的来信。
像一台机器,按固定模式做事,做恰当的表情,做正确的事。这是理性在支配你的行为。
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坏,尤其在短暂的工作对接中。一个人能同时完成的工作有限,当大量的工作同时“轰炸”你,完全理性派不带任何个人情感色彩的处事方式,能够帮你以最快效率完成这一切,然后摆脱这一切。
长此以往的后果你也发现了,你在疏远真正的自我,直到自己成为自己的陌生人。
在高强度应试体系中奋斗了那么多年,初入大学你会对大学生活有很多设想,也会有很多人告诉你“应该如何”“可以如何”。“多参加活动”“多和人交流”“找到兴趣爱好”,这些建议都没错,但是也等于没说——参加什么活动,和什么人交流,找什么兴趣爱好,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在回答怎么“找自己”这个问题。
我们自己究竟是什么人?我们如何长到今天这个样子?经历到了,答案自然就出来了。触发的契机可能很随机,某本书的只言片语,某个人的一句话,别人做的一个动作……举个例子吧,国庆回家第一天我爸妈就因为收拾厨房的事情吵架,我爸气我妈洗菜洗碗东西一股脑都倒水槽里,每次都堵;我妈气我爸不看她后来都会把东西清理干净,而且厨房下水管道堵塞好几次都是她手动清理的。我看着他们吵架一句话没说,下单了过滤网,并在接下来的几天接手了我家的厨房,以防他们再吵。
我爸妈会吵这么一架就跟他们是“什么人”这个问题有关系。我爸做家务是“预防型”的,为了省最后的麻烦,开始做事就会做得特别细,活儿在前头,花时间长;我妈做家务是“收尾型”的,所有的事情都堆到最后,一口气干完,做得快。我自己就是“大包大揽型”的。
人会怎么做事,跟自己的性格和生活状态有关。我爸会那么做家务是因为他有时间,有心思把事情做细;我妈总是最后那位负责全家卫生的,所有人生产的“生活垃圾”都是她最终负责,那不如一股脑放到最后,不然一整天都做不完。
从生活细节切入,你可以更走近自己,走近身边的人。机器做不到这样的事情,因为机器脑子里只有“正确”和“原则”,没有“自己”,也没有具体的“人”。既然想找回自己,就先从认知自己做起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500注册平台下载_我要怎样才能找回原来的自己?|麦田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