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热门
《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作者:[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鲁伊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7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李夏恩
“奶酪与蛆虫”,这个书名因莫名其妙而引人注目,尤其是“蛆虫”这一令人反胃的意象,更令人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吊诡的好奇心。而事实上,“奶酪与蛆虫”是四百年前意大利偏远小镇中一位磨坊主对宇宙的想象。这名磨坊主名叫多梅尼科·斯坎代拉,熟悉他的人都称他为“梅诺基奥”,他几乎一辈子都未离开过弗留利地区的那座小小山城蒙特雷阿莱,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鲜为人知,直到370年后,历史学家卡洛·金兹堡从浩瀚的档案之海中,将他的生平故事打捞出来,后人才知道这位磨坊主的大脑里竟有过如此奇思妙想,他将宇宙的起源视为地水火风混杂在一起形成的混沌,“就像奶酪是用奶制成的——而蛆虫会在其中出现,这就相当于众天使。至圣至上者宣谕,这些就应该是上帝和众天使,而在这些天使之数中,亦有上帝,祂也是从这片混沌之质中同时创生出来的”。这套宇宙观在今天听起来犹如疯子呓语,至多作为幻想小说的质量,或是干脆一笑了之。事实上,如果梅诺基奥晚生两百年,他最糟糕的下场都不过是被认定患上宗教妄想症,被送进疯人院。但遗憾的是他生在16世纪,这种思想却将这位磨坊主送上了火刑架——宗教法庭的审判官判定他心怀危险的异端思想,必须用火焰进行肉体消灭的方式来进行净化,并以儆效尤。
宗教法庭如此严酷地惩处梅诺基奥,有一个更广阔的原因: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如火如荼,教会数百年以来无人质疑的绝对权威正经受着严重的危机。尽管宗教法庭动辄判处火刑的恫吓手段让人以为它权势无边,但事实上,它已经是强弩之末,面对越来越多的渗透和质疑,它只能采用最严酷的手段来强迫人们认同它的权威。因此,对梅诺基奥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小案件,它才会大张旗鼓地召开宗教法庭,煞有介事地进行严格审判。人们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能对思想进行刑讯的法庭,其审判形式也一定是毫无理性、荒诞可笑。但在读完这本书后,读者会发现,宗教法庭自始至终地相当地理智、清醒,从搜查证物,到证人当庭作证,再到对犯人的讯问,无不彰显了程序正义的基本原则,每一个步骤都合理合法,审判官会询问被告在说出那些异端思想时,是“严肃正经”还是“插科打诨”,他的宇宙起源论是不是“不虔诚却无伤大雅的胡说八道”。直到他确定被告理智冷静、思维清晰地持与教会主流权威思想相悖的立场,才转而进入正式的审讯。法庭对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证物、每一句证言都进行了细致聆讯,并且记录在案,在反复的驳问之中,务必做到让被告对自己的罪行心服口服——这或许才是最令人战栗之处:作为绝对的、不可置疑的权威,它不仅要判你有罪,并且要让你相信自己有罪,在把你送上火刑架的那一刻前也要让你死得心甘情愿。审判的每一个步骤都合理又合法,除非你跳出这套体系之外,才会意识到它的荒谬之处恰恰是这套体系的初始大前提:与权威不同的异端思想就是有罪。
然而,一旦默认了体系这套荒谬初始大前提的合理性,那么在这一前提之下,任何荒谬的事物都变得合理起来。既然教会绝对权威宰制下异端思想就是有罪,那么每个服从权威的个人都有检举揭发罪人的义务。在本书的第二章中,读者会看到梅诺基奥的同乡邻居们都站在法庭上指控梅诺基奥的异端思想,并且还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细节,许多细节不过是谈话当中的只言片语而已。而他们这样做的原因,除了向法庭表示自己对教会权威的忠心不二之外,还为了让自己能与这个家伙划清界限,以求自保。为了表明自己与这个异端思想罪犯势不两立,一位乡邻甚至向法官表示梅诺基奥“名声很坏,他有些邪恶的想法,就跟那些路德教派的家伙似的”——这位乡邻显然很清楚当时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风潮正是教会最痛恨的眼中钉,把这顶帽子扣在梅诺基奥头上,无异会置他于死地。而在当时,“路德派教徒”这顶帽子,就像后世的“间谍”“奸细”一样,乃是一张罪名膏药,百试不爽。而以此罪名给对方扣帽子的人,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路德派教徒”究竟是什么样子。但只要把这项罪名扣到对方头上,自己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这一危险的罪名了。而最讽刺的一点是,梅诺基奥在法庭上激怒法官的一点,正是他大声斥责尊贵之人,谴责“在我们的这种律法之下,教皇、红衣主教和主教既富且贵,每一样东西都归教会所有,而他们却对穷人百般压迫,这些穷人哪怕只耕作两块佃来的田地,这些地也属于教会的,属于某个主教或红衣主教”——他分明是在为那些穷苦的乡邻鸣不平,而这些他打抱不平的对象,却正是向宗教法庭告发他,要求判处他重罪的那些人。
1601年的某一天,梅诺基奥被宗教法庭判处火刑,就在几个月前,以宣扬日心说垂名青史的哲学家布鲁诺也以同样的异端思想罪名被活活烧死。比起布鲁诺,梅诺基奥当然死得寂寂无闻。在一封以教廷最高宗教法庭全体成员的名义写下的信中,对梅诺基奥的罪名如此写道:“量此案情之严重,恪尽职守,按律究办,不得任由此人犯下骇人听闻之暴行后,竟得以逍遥法外,务必将其明正典刑,以儆彼地闲杂人等”。而所谓“骇人听闻之暴行”不过就是这名偏远山村的磨坊主认为宇宙诞生于一团奶酪一样的混沌中,上帝与天使就像奶酪中的蛆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的诞生未必如同牛奶做成的奶酪,但确实有些蛆虫一样的存在,用自己匍匐于权威之下蠕动的恶意,啃噬着这个世界的理智与良知。金兹堡的《奶酪与蛆虫》诚然是一架穿透时空的显微镜,让我们看到四百年前的奶酪与蛆虫。
文化
《鱼米之乡》
作者:[英]扶霞·邓洛普
译者:何雨珈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7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张婷
去年,扶霞刚刚出版了中文版《川菜》,此前,也出版过讲述川菜饮食文化的美食散文《鱼翅与花椒》。不少读者对扶霞的了解即停留在这是一个喜爱湘菜、川菜等重口味中餐的外国人,但实际上,扶霞对于江南菜也爱得深沉。这本《鱼米之乡》聚焦的正是和谐柔美的江南菜,其中既有对于江南菜的饮食文化、渊源考据,也有实操性颇强的江南菜菜谱。她把江南美食细分成了开胃菜、肉菜、鱼类海鲜、豆制品、汤羹、甜点等不同品类,每个品类中都选取了代表性菜肴,讲述做菜技巧的同时也把江南饮食文化、物产特点,甚至人情风俗也都融会贯通在其中。
粤菜和川菜已然名扬四海,但江南菜则一直显得不温不火。在扶霞看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川菜的味道更能刺激人的味蕾,也就更容易抓人眼球、促进传播,而江南菜则更多走的是温和柔软的路线。另一方面,这一菜系的传播名称无法统一,有时江南菜也被指为淮扬菜,或者上海菜,江浙菜,苏浙菜……对于扶霞出版的一系列讲述中华饮食文化的作品,一直有个绕不开的争议:为什么我们要看一个外国人写中国菜?但与这一争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书在中文读者中一直拥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外来的视角,透过一种异质的碰撞,在其中更加看清楚自己。
生活
《爱的新生:如何在婚姻中重获幸福》
作者:麦琪·斯卡夫
译者:蔡薇薇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年7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安也
在各种故事和电视剧里,再婚配偶和子女的相处往往两级分化,继父和继母们要么充满着自私自利和阴险邪恶,面对非亲生孩子冷漠绝情;要么可以轻而易举地融合,走进对方的家庭,形成一段崭新而温馨的家庭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再婚群体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然而,离异和再婚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愈发显著的现象,一项针对继亲家庭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结婚人群中,有40%属于至少有一方是曾经拥有过婚姻的。而另外一项研究表明,1/4的美国人至少拥有一位属于继亲的亲属。这种现象当然不止出现在权威婚姻心理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麦琪·斯卡夫所在的美国,也同样陆续出现在其他各个国家。当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重组在一起时,如何在一次全然不同的情感关系中,再次寻求幸福?再婚夫妻应该如何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并获得情感疗愈?面对再婚生活中的继亲冲突、文化差异、边界模糊、情感创伤、财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再婚夫妻要如何做才能重获美好生活?
为了尽可能地了解重组家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斯卡夫针对再婚夫妻进行了大量采访,这些夫妻身处于婚姻和生活的不同阶段。斯卡夫发现,再婚家庭拥有五大结构性挑战,比如在面对配偶子女时的局内人和局外人感受,育儿工作,异质家庭文化的整合,以及家庭边界的延伸等。显然,如何重建婚姻的安全感,对于想要重获幸福的再婚群体来说至关重要。当然,以案例为主进行阐述的撰写方式,既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和易代入感,也难免出现难以穷尽问题,只能尽量选择有代表性案例的不足。
推荐指数:
《书店里的七种人》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为治愈的新书。这不仅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书店里看似平常又妙趣横生的人情百态,也因为作者肖恩·白塞尔在吐槽读者时的牙尖嘴利让我再次重温了古早英剧《布莱克书店》。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白塞尔的书店,想要给另一半买一本书作为礼物,店主毫不客气地向你推荐了《包法利夫人》和《恋情的终结》;又比如当你一时兴起想学点什么,跑到他的书店找些实用技能用书,却不知自己早已被店主划入了心血来潮又无所事事的闲人一类……在拥有经营书店二十载经验的白塞尔眼中,读者的那些小心思早就在他们选书购书时的一言一行中展露无遗。
当然,除了吐槽这些讨人嫌的顾客,白塞尔心中也有“完美顾客”,他们是各类小说的收集者、科幻迷,是带着好奇又毫无功利心的普通读者。这让我想起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普通读者》里的一段话,她对普通读者的定义是“他们所从事的,无非是一种既要消耗大量时光,又往往看不出时效的活动。”
这或许也代表了白塞尔对于阅读的理解。惹人厌烦的读者总是汲汲营营,想要从书里求得些什么,而另一些可爱的读者只是想要从现实中出走,进入到另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这种忘我的幸福感怕是只有爱书之人才能体会。如果你恰好也在找一本轻松有趣的忘我之书,推荐你看看《书店里的七种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注册登陆平台_这本书用显微镜观察400年前的疯人呓语|一周新书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