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喜欢的书和学校推荐的书常常不是一种类型?_大只500代理注册

火爆的童书市场上,学龄前孩子阅读的绘本和科普书占据了大半江山,父母们有着强烈的动力,希望孩子通过快乐阅读获得更多知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筛选童书时会考虑孩子的兴趣、阅读的速度,以及图书的内容是否适合,如果孩子不喜欢这本书,父母往往也没有意愿甚至没有办法强迫孩子去接受。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阅读兴趣被不断鼓励,关于“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也无须抛出,只要在父母引导下且是孩子喜欢的知识就是有价值的。

 

在小童书微信群,有一位群友曾这样问:“上了小学后,孩子在学前阶段看的科普书会不会显得特别重要?”这位家长已经在思考学前所接触的知识在上小学以后的价值有多大。笼统地说,所有的知识当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从分数的角度来说,那就未必了。因为学校是一个有统一教学模式的组织,它不会像父母那样为自家孩子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在《统一高考与应试体制》中,作者陈彬莉记录了她在内蒙古自治区W县进行的田野调查,在采访了多位老师和学生以后,她发现在当下的中学教育中,判断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依据主要取决于什么知识会进入高考考核的范围。这意味着当孩子进入批量生产人才的教育流水线上时,知识的范围被大大缩小了。可能很多小学生家长已经感受到了,学校推荐阅读的书和孩子自己喜欢的书常常不是一个类型。

 

如果只按照学校规划的知识来学习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很可能孩子会把分数当成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而放弃了把阅读当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再回到那位群友提出的问题上,科普书里的内容未必是小学里要学到的,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也不一定是分数能反映得出来的。有时候阅读是这样一种功力,当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考试大纲后,仍然保有对课本以外知识的好奇。

 

今天书评君带你看的这篇文章摘编自《统一高考与应试体制》,文中提到的W二中、W一中、Wh中学都是内蒙古自治区W县所属的高中,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紧张的高考备考。学校教育需要为知识划出边界,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本身是有边界的。规避应试教育的唯分论,是学生从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要思考的问题。

01

一些知识受到重视,

而另一些知识则被忽视

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在当下的中学教育中,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什么知识会进入高考考核的范围。

 

我们国家目前的高考还是以统一为主,考核内容由教育部或者省考试中心统一规定。为了给地方教学以及应试以具体的指导,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都会统一下发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成为中学尤其是毕业班最权威的应试的纲领,决定着哪些知识应该进入教师以及学生的视野,哪些知识应该被忽略。

换言之,考试大纲将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边缘知识,核心知识又进一步细化为考试大纲上一个个知识点。边缘知识处于考试范围之外,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行动者在自身所设定的应试目标下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一类知识。这样,各类知识围绕考试形成了一种等级序列。学生对核心知识产生了一种工具性的偏好,对处于考核范围之外的边缘知识则产生了一种排斥。由此,高考通过考试大纲的方式在调配着教师以及学生的注意力分配。

 

我们给学生发考试说明,一人一份,到最后阶段就一个点一个点地讲,怎么把握每一个知识点,把握到什么程度。然后把知识点串起来,这个知识点和那个知识点之间是什么关系。(W二中政治教师,kxz)

 

总体而言,中学教育就是围绕着考试大纲而展开的,考试考什么,课堂上就讲什么。在考试大纲的指引下,一些知识受到重视,而另一些知识则被忽视,无论这些知识对于个人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多么重要。

 

我们历史一共考五本,按照国家的规定,高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两册,高二学《世界近现代史》两册,高三学习《中国古代史》一册。他整的这个东西就是(让我们)整不明白,古代史应该放在高一学,我觉得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高考,不是为了让学生多掌握知识。咱们高考的时候古代史删除的多,所以他把它放在高三,往往等到一二月份,考试说明印出来了,考试出哪些部分,学生就学哪些部分就行了,所以它就把这个放在高三来整,像我们通常带高三的,先秦部分从来不学。等到高考考试说明来了之后,看看删了之后还剩哪一部分,讲讲。(W一中历史教师,kxz)

 

考试大纲,对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最“权威”的定义。这一从考试科目到考试内容的界定为学生所学知识搭了一个框架,在此基础上还对具体的内容进行了筛选。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基本上是在这一框架之下展开的,无论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筛选,还是将这些教学内容具体化为一个个知识点的过程,都是遵循着类似的逻辑。

 

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被打破,并且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最终,教育对于知识的传递从知识结构上的分类缩小到一个个题目的训练和强化。教育成为一个层层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按照考试的重要性组成一个应试体系。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最终的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高考成绩来进行评估。

02

讲得越少,懂得就越少,

慢慢就没有兴趣了 

考试制度从某种意义上塑造了学校教育空间的客观结构、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分类原则等,而且这一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教师评估制度、考试奖励制度等不断得到强化和再生产。处于学校教育中的各个行动者无论是出于经济利益、组织声誉的考虑,还是出于地位获得的考虑,都主动或者被动地将这一客观结构以及分类原则内化,并且运用这一分类原则来处理日常的实践。

 

具体到中学生来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呢?在大多数学生的观念体系中,对升学考试尤其是高考有用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在对待副科以及与考试无关的知识上,一些学生表现出了近似本能的抵制,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表示没有兴趣。殊不知,这种兴趣正是长期以来学校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认知偏好塑造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我们班的同学都不喜欢地理老师,他上课的时候老讲笑话,而且老是告诉我们应该认真学地理,地理很有用什么的。地理是副科,(对我们考高分)没什么用。(Wh中学初二学生,hs)

 

就我们高中这一块来说,像我们文科,理科的东西老师讲的越少,我们懂的越少,慢慢就没有兴趣了。(W一中高二文科班学生,zyp)

 

我们理科班,在上历史、政治课的时候,顶多有1/3的学生在听听,剩下的2/3的学生都在做别的科目的作业。感兴趣的不多。(W一中高二理科班学生,zl)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中由考试所引导的知识的分类原则将一部分知识屏蔽在了学生的视野之外,无论这些知识对于个人有多重要。

这一屏蔽的过程一部分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而更重要的是由学生自己来实现的。而此时的学生已经完全成为这种知识的分类原则的身体力行者。这种分类原则将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对于学生兴趣的塑造之外,对于学生的应试训练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日常的应试实践中。

03

应试技术掌握得好,

不代表知识学得好

中学教育中对学生应试技术的训练集中体现在毕业班学生的学习中。对于学生应试技术的训练主要可以分为如下方法:教师对于高考考试大纲中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练习以及系统性的考试。

 

W县高三学生的应试训练包括三个阶段:高三第一学期到10月底时所有课程结束,结束之后进行第一轮复习,这一轮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将高考大纲中要求的所有知识点讲一遍,属于打基础阶段;第二年的4月份进入综合练习阶段;第三阶段是高考练习,主要是考试,考完并在教师评卷之后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在这三个阶段之间,通过调整和压缩高二的课程内容以及暑期补课,每个学校于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份完成高三所有课程。访谈中地理老师的说明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高考要考的内容包括八本课本,初中是四本,高中四本。高一两册,高二一册,高三一册。一共八本,按照正常情况来讲,高二全年就一本书,高一两本,为了尽早完成课程内容,学校每年秋季给高二发地理书的时候,顺便就把高三的地理书也订上了,这样,高二上半学期把高二那本书学完,高二的下学期学习高三的那本,再加上暑假补课。这样到了10月底结束课程,开始第一轮复习。

从11月份开始讲复习内容,把初中四本和高中四本放在一起,到3月末,复习的就是这八册书。按照考试说明,按照要点从头到尾把课本梳理一遍,把这些东西讲通讲透。到3月份这一轮复习基本上就完事了。知识点都讲好了。到4月份开始就进入综合练习。然后是高考练习,考试,考完之后判卷,判卷之后,看哪些东西还掌握得不扎实,查漏补缺。哪块知识点是共性问题,错的多的这些再重新巩固讲解。容易出错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这样再过一个多月,6月份就要考试了。(W二中地理教师,zzh)

 

在进行应试训练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存在一整套的应试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考试内容的研究者和应试技术的开发者,也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应对高考评分标准的策略。

 

在学校制度化的考试体系之外,教师通过让学生做题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我订了一个两单元一测的大本的习题,这些习题是按照高考的要求有单选、语法、完形填空,两单元一星期套题。这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等到星期六呢,我还订了一本语法专项训练,星期六我就专训练语法。上半年就这么安排。估计到了下半年,再进行一下综合训练,也就差不多了。”(W二中英语教师,yyp)

 

在打基础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考试,一个单元一次考试,不断巩固讲过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被细化为一个个题目的训练和强化。总体而言,做练习题具有以下益处。

 

第一,做大量的练习题是学生减少考试中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而且能够尽可能地穷尽知识点考核方式的所有可能的变化形式。教师通过将知识点分解成练习题的方式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量化处理,从学生具体的练习题的训练来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

 

“像我们物理这科,这一年老师带着学生至少也做三到四本练习题。这其中还不包括周考和月考的卷子。”(W一中物理教师,zzl)

 

第二,统一高考不仅从内容上统一,而且从考题的答案上也进行了统一,中考和高考的主观题都设有标准答案,而且标准答案通常都被分解为若干个采分点。通过多做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答题的角度,成为应对高考标准答案的主要方式。

 

“高考政治是标准答案,我们的应对办法就是尽量全面一点,尽量什么都点到,然后拣主要的,把握要点来答,只能这样。专家出题有主观性,特别是做文科答案的时候,尤其是政治答案,政治答案其实挺难做的,比如我们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总讲是经济角度,但是今年出题就不一样了,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哲学角度。所以所有的老师都在反对,但是也只是过后反对,人家当时就当这个是一个采分点。

这个问题就很难处理,对我们老师来说难就难在这,我们平时教的东西有可能扣不住专家的答案要点,所以没办法,只好做题,就拿人家那题,特别是明年3月份开始,3个月就做题,得做十本八本的,当然不是全部都做,而是浏览,浏览所有的题,总结他的答案,这样把面罩住,到时候就是说有五点答案我们能答出四点。”(W二中政治教师,kxz)

 

高考的主观题在很大程度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标准答案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阅卷者的行为,但是在实践的运作中,“题海战术”却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对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

 

在学校应对升学考试的过程中,教育成为一个依据考试内容不断对知识进行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以应试技术为核心的工程,原本充满活力的教育中的丰富性、创造性被降到最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格式化”的应试过程,这个过程中没有多样化和丰富性,也没有不确定性。学生的发展被“数字化”为成绩单上的一个分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为什么孩子喜欢的书和学校推荐的书常常不是一种类型?_大只500代理注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