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父亲,是否是理想的父亲?_大只首頁

何为理想的亲子关系?何为理想的父亲、母亲?这大概是我们每个人会终其一生思考的问题。但“理想”的标准该由谁来界定?多数人认可的“标准”会不会是一种束缚?我们该如何在亲子关系中实现自我,实现相对的自由?

620日父亲节,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邀请《月球上的父亲》的作者胡晓江、编辑陈志炜进行线上直播分享。直播中,嘉宾们分享了文字、插画的创作故事,以及他们对亲子关系的看法。《月球上的父亲》是一本图文小说,它展现了一种特别的亲子关系——“失重疏离。这在作者胡晓江看来,才是理想的关系,因为它不会被既有观念束缚、绑定。

书封设计师看完书的内容后,对作者胡晓江说他最大的感受是失重。于是他设计了一款有失重感的封面——黄色的月球上,月球上的父亲五个字笔画松散地结合着。编辑陈志炜也有相同的感受。我觉得这本书和月球有一个比较大的相似点——月球的引力。月球其实是有引力的,但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削弱后的引力,在陈志炜看来更贴近内心。

《月球上的父亲》是一本插画与文字结合的图文小说集(作者胡晓江本职就是一名插画师),44篇小说彼此平行穿插,讲述了一系列发生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科幻故事。它的故事编排是非连续性的,翻到后面,你会看到前面故事的续集。叙述者的口吻,在真实与虚假之间游离,隐约中,仿佛所有的故事元素都串联到了一起。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塑造一种整体感。

非连续性的编排让这本书的阅读拥有很大的自由。打乱了顺序来读,让每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随机而得的新联系。单个故事中也有这种交错的感觉。陈志炜提到书中他印象比较深的一则故事,名叫《情信》。发洪水时,主角S乘着船到了一个新地方,遇到一位和他母亲相似的人,要拜托他送一封情信。这封信沉到了水底,他想去打捞,再抬头发现时间仿佛过去了百年,房子已经陷入一片荒芜。

《情信》插图

《月球上的父亲》中的文字和插画都与人类寂寞的情绪有关,让失重和疏离成为这本书的底色。小说中多元的形式和新奇的设定有一种轻盈感,这是作者胡晓江所追求的价值,不被固定的条条框框束缚——当遇到了一堵,就跳过去

活动当天正值父亲节,嘉宾们重点分享了小说集中对父亲的刻画。与书名同名的那篇小说,刻画了一位在月球投资失败的父亲。作为第一批从地球到月球的技术移民,父亲狂热地孤注一掷,在月球矿业没落的时候没有随波逐流地回地球,而是倾尽所有买下月球的二十亩地。当所有人最后都离开了月球,他们家连一张回地球的票都买不起。

当移民再回来时,我们就是月球最大的地主了,他对母亲这样说着,因为兴奋,眼里映照出霓光,就像着了火一样。事实证明父亲是对的,然而当等待超越了人生的尺度,这正确也就失去了价值。”——《月球上的父亲》

故事中的父亲,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失败的父亲。但他的孩子却没有苛责他的失败。月球巨大的环形山间空无一人,父亲的豪赌给孩子的心中留下巨大的孤独。孩子把这份孤独当作一种礼物。即使周遭人头攒动,他也能轻易地坠入孤独,仿佛自己还是那个在辽远无际的月球表面独自徜徉的孩童。

失败的父亲,疏离的关系,是胡晓江心目中理想的亲子关系。他认为,失败之后父亲不会给子女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传统父权的控制形象瓦解。此外,《月球上的父亲》中的父亲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失败的,人们不会对他产生特别的怜悯。他是一个不会给人压迫感的父亲,同时也不会让人产生悲剧式的怜悯——或者说它确实是悲剧,但你不会对这样的父亲产生一种难受的怜悯的心情。

这种关系,其实是一种脱离了占有控制的关系,没有成功的功利性标准束缚,也没有情感上痛苦的维系。这不免会将关系带向疏离的境地。但在胡晓江看来,最理想的关系,总是带一点疏离,这与他对轻盈的追求保持一致彼此之间没有太多要求的话,会更为舒适,否则会被很多观念绑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理想亲情的定义,只是我们都不免会陷入到情感的拉扯之中。编辑陈志炜分享说,亲情在他眼中是一种强大的经验的笼罩。陈志炜分享了他自己的故事。他的母亲的工作是管理资料,要求孩子保护书籍,读完以后书必须完整如新。后来他开始怀疑,为什么书不能和自己一样衰老。如果他为自己做书,他要做一本容易损坏的书。

父母带着自己的经验来笼罩你,但是每个人他都是一个个体,大家都会想要到经验之外去。人需要对这种经验的顺从与对抗保持反思,这是增长自己人生厚度、理解自己的方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失败”的父亲,是否是理想的父亲?_大只首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