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峥嵘
“鸡娃”是近些年来席卷大中城市的一种教养方式,就是给孩子“打鸡血”,“虎妈”“狼爸”们为了让孩子升入重点学校,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最近又流行“鸡娃不如鸡自己”,父母一个“爬层混圈”、一个“鸡娃”齐家,爹妈成功、娃娃躺赢。
但是《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这本书并不是“鸡娃”法则,而是源自哈佛大学的“父母如何养育我”的研究项目。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罗纳德·弗格森与知名记者塔莎·罗伯逊历时15年,采访了超过200位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毕业生及其父母,结合他自己多年“成就差距项目”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成就。
《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加]罗纳德·弗格森/塔莎·罗伯逊 著,彭小华 译,湛庐文化 |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1年4月
高成就的核心是追求充分的自我实现
《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首先界定并非升入名校就是高成就。高成就人才,是充分实现自我,不仅取得学术成绩,而且兴趣广泛,并能把才智奉献于社会。
这本书认为,虽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父母的教育水平经济地位差异很大,孩子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志趣,各自成功的领域也不同,但是家长引导孩子通往成功的探险之路却惊人的相似。
培养这些高成就孩子的父母,大多数并没有上过最好的学校,甚至有一些高中都没有毕业,但他们都愿意采取一切措施去培养有思想、有抱负、有目标的孩子,他们会在孩子没有上学之前就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字词、数学概念,能够平等地跟孩子对话,尊重他们的想法,认真思考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并用家族和自己的艰苦奋斗来激励孩子。
8
在国内,家长辅导孩子功课时,情绪失控是很常见的社会新闻,什么辅导作业气得做了三个心脏支架,什么母亲气得满地打滚,甚至出现了孩子自杀、父母跳楼的极端事件,都反映出社会的焦虑的心态,把所有的注意力投注在孩子的学业上,把成功放在外部的评价标准上。所以,父母要学习如何做父母,要做自己孩子的学生,研究孩子的特点,立足终身成长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养育行为。
实际上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是平凡人,竭尽全力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成绩,而且一个人的自我发现的过程也不是一开始就目标清晰,很可能曲折徘徊;父母的教养跟孩子的成就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书里也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到一个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会差异巨大,因为父母无法为每个孩子都做到更好,对待孩子的方式本身也有差异,孩子也会因为选择不同的榜样而有所不同。
做父母的,与其培养高成就孩子,不如培养自己的战略性思维,持之以恒地采取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做法,并享受这一过程。与难以控制的结果相比,当下跟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可能成为彼此人生中最有意义最充实的时刻。每个孩子不必然都会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但一定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目标,实现自己和父母想象不到的人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与其“鸡娃”,不如培养自己的战略性思维_大只500注册平台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