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只500怎么当代理?_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麦田信箱

你好,我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大一学生,为了上大家口中的985,硬着头皮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我其实是个挺有棱角的孩子,但在报专业时却被一句“那你喜欢什么?”打败了。我好像什么都不喜欢,又好像都可以喜欢。可能是渐渐分不清喜欢与合适的区别了吧。

到现在,(我)马不停蹄地陷入内卷,做着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喜欢的事,没有动力只有意志,自称“咸鱼”但还想改变。周围的人都好优秀呀,十分优秀,而且十分努力。(我)越来越自卑了,越来越浑噩。之前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考上了很好很好的大学却抑郁自杀了,现在也很理解他们了吧。
谢谢你的阅读。
 
一颗好困芽

同学你好。
 
感谢来信。
 
“你究竟喜欢什么”是一个会让你纠结一生的问题。你现在不喜欢的,不代表以后永远都不喜欢,你现在喜欢的,也有可能不会坚持一辈子。当代成功学总是热衷书写那些早早就寻找到自己命定的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享受生命的故事。先不说这其中有多少添油加醋的成分,这些故事的发生,并不具有必然性。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阅读经历,他们遭遇的时机……年少时每一个小小的波动,都有可能会左右日后的选择。
 
所以不用羡慕那些好像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我们同样都面对着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和一个充满变数的自己。
 
那什么是确定的、可以把握住的呢?是当下的你。
 
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的你吧。
 
“我好像什么都不喜欢,又好像都可以喜欢。”你对自己很迷茫,这是非常常见的状态。我们的文化习惯于让人压抑自我,为了大家认可的“好”的未来鞭笞自己。我们经常批判这种把孩子当机器,疏于进行自我认知的教育模式。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模式简单纯粹、相对公平。在可怕的竞争环境下,抹去与自我的争斗,把时间花在做题上,能够使“自我提升”保持最大效率。它目标非常统一,而且拥有一个流程很短的回馈机制——考试、教师点评、同辈评价……上大学以后怀念高中的同学比例不低,原因大概就是被别人安排好一切,自己不用承担选择的代价,对一部分人来说不算难接受的事情。但当把最终做出选择的权力交回我们自己手上,我们就不知所措了。如若过去从未对自我有过探索,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加上每一个选择,都有巨大的机会成本。
 
探索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真实的自己,与满足别人对你的期待,这两件事很多时候后者更为容易。“为了上大家口中的985,硬着头皮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你看似挣扎,其实是做了一个对你来说压力最小的选择。
 
关于“喜欢”与“合适”的问题,你真喜欢一件事情,是不会怀疑自己合适不合适的。你想收获的并不是做这件事获得的快乐本身,而是别人对你的认可,是做事游刃有余的快感。另外,“喜欢”和“合适”是两个维度的事。当你要找一个谋生的营生,那“合适”非常重要;当你想要获取成就感,“合适”很重要,这里的“合适”更多指的是你们的价值体系相合;当你想要获得快乐,“喜欢”最重要。可以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人会为了“喜欢”,可能会有你无法理解的举动。
 
“马不停蹄地陷入内卷”,你们在为了什么而竞争呢?你都说是内卷了,说明你认为这个竞争是没有意义的,那为什么还要羡慕那些在内卷中胜利的同学呢?所以你们的竞争究竟有没有意义呢?你还想不想在这个环境中竞争呢?
 
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可能生活就不会过的那么纠结了。很多时候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觉得可以改变,但是不知道怎么改变。但认识清楚自己后会发现,自己下意识做的选择,其实最合适当下的自己。如果明确意识到不合适自己,你会挣扎着退出这个环境的。
 
人的痛苦其实都是“自我”在向自己呼救。要么是你逼着“自我”接纳它不想接纳的事情,要么是你还没有“理解”它,不肯让它处于一个舒展的状态。
 
关于该做什么和喜欢什么,我也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人。探索自我对于我来说也是刚刚开始。回想我这段时间最舒展的时刻,一是某个无事的下午,躺在床上晃晃悠悠地荡着腿,放了一下午小时候听的“非主流三巨头”代表作和台湾小甜歌,二是我把早上的咖啡换成了自己泡的百香果薄荷茶,热水泡的,虽然破坏了VC但我喜欢。不管未来怎样,现在的我想多一些这样的时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500怎么当代理?_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麦田信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