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只500怎么当代理?_俞晓群:沈昌文继承了邹韬奋的“三联精神”

今天凌晨,著名出版人沈昌文逝世了,但他为中国文化界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里,沈昌文编的《读书》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他以自己的人文情怀和犀利眼光,笼聚各方才子,使得《读书》杂志被誉为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刊物之一,引领时代风潮。

 

作为当时三联书店的总经理,沈昌文不遗余力地传播近当代的经典文化成果,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图书,还积极引进、翻译那些曾经或正在国内外思想界引发重大影响的书籍,给读者深刻启迪。这也使得三联书店成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俞晓群与沈昌文有着三十多年的师徒情谊,他们共同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出版业和文化界的辉煌时代。在俞晓群眼里,沈昌文继承了上溯至邹韬奋先生的“三联精神”:思想先锋、个性独立、为大众说话。此外,沈昌文特别希望知识分子能走出书斋,写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沈昌文的这个信念,为当年的“文化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沈昌文又为当下的出版事业留下了什么样的宝贵遗产?为此,我们第一时间对俞晓群进行了简单采访。

 

 

新京报:在你眼里,你觉得沈昌文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出版人?

 

俞晓群:沈昌文是这个时代中国文化界和出版界的标志性人物。他正好处在历史的转轨时期。作为当时三联书店的总经理和《读书》杂志的主编,他在文化建设和思想的先锋性上所起到的作用,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会铭记沈昌文这样的人物的。

 

新京报:那你觉得沈昌文先生在编《读书》杂志和执掌三联书店工作时,为当时的“文化热”具体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他的工作方式有什么样特点吗?

 

俞晓群:沈昌文有一句名言——我不是一个知识分子,我是一个“知道”分子。沈昌文一直坚持着出版人和媒体人的职业精神。他对自己职业的基本定位非常清楚——他是为文化界、学术界和知识分子服务的。

 

沈昌文本身非常有才学,但在自我定位上,他一直对作者们充满着真诚的服务精神。因此,如今好多人会在怀念他。

 

另外,沈昌文、董秀玉、范用等那一批三联人都继承了上溯至创办者邹韬奋的“三联精神”。“三联精神”的第一个精神是“思想先锋”,出版人要超越大时代,坚持思想先锋性。“三联精神”要求“个性独立”,这意味着不会加入任何派别和倾向,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

 

“三联精神”还要求“为大众说话”。邹韬奋一直坚持说,媒体是要为大众说话的。这个意识一直牢牢地融入到沈昌文的思想当中。在沈昌文晚年的时候,他好几次跟我说,坚持“韬奋精神”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沈昌文还特别希望学者、文化人和知识分子能够走出沙龙,写一些大众能够看得懂的文章。这也是他编的《读书》《万象》以及其他图书在当时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他编的这些书籍,为那时中国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京报:那么,沈昌文先生为当下的出版事业留下了什么样的宝贵遗产和文化积淀?

 

俞晓群:沈昌文的文化积淀属于历史性的积淀。这个积淀肯定不会像落叶一样随风飘散,而会积淀到人们的思想深处。沈昌文让大家知道,思想解放是什么,思想启蒙是什么,出版人和文化人应该做什么事情,文化人和出版人应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追求和思想意识。在这些方面,沈昌文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太多的榜样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500怎么当代理?_俞晓群:沈昌文继承了邹韬奋的“三联精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