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只500注册页面_新京报年终文化议题盘点:追问2020

还有不到30天,

我们就要告别2020

迎来新世纪的第3个十年

你会以什么方式,

迎来这场告别?

毫无疑问,2020年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全年流水般的热点和公共讨论,“变化”是主旋律。在恒定的变化之中,最需要我们做的,或许是保持思考、坚持追问。它们无法帮我们获得即时的利益,却能助我们寻找方向。说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理解生活,然后才有基础,去思考如何抵达更好的世界。

那么对于2020,你最想问什么问题呢?

差异从何而来?

矛盾如何调和?

如何实现一种“好”的生活?

……

这是一个值得耐心推敲的问题,因为追问本身,已暗含你看待世界的视角和突破的方向。

在这里,我想先给出我们的思考。

热点文化分析,系统结构思考,出版行业观察,这些正是我们——新京报书评周刊——理解近身世界的视角。

熟悉我们的朋友都知道,往年,我们都是以一场年度阅读盛典活动,来盘点全年好书、回顾我们一年的阅读。2020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将在2021年1月16日如期举行。在此之前,我们还想对全年的文化议题进行一次系统盘点,追问自我、追问时代、追问2020。

2020年12月9日、12月14日、12月19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活动品牌文化客厅,将联合SKP RENDEZ-VOUS,推出三场年终特别回顾活动。我们会围绕语言、系统、出版三大主题,与特邀嘉宾一起与你一同追问2020。(三场活动我们将采取线下活动和线上直播结合的方式,参与方式将在下文列出。如果错过了我们的活动,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号,我们将在活动结束后陆续推出回顾内容。)

无论追问的结果如何,我们希望最终都能朝同一个方向行进——

真实地理解世界,

温和地接纳差异,

抚慰更多的痛苦和隐忍,

致敬各行各业逆行者的付出与执着,

最后,

坚定地相信未来。

联合主办

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

SKP RENDEZ-VOUS

每一年,语言总会涌现出新的流行趋势。看似更新换代的语言,创作方式并非无章法可循:“内卷”是学术术语的出圈与溢出;“u1s1”是混合构词法的最新成果,与“笑cry”“抖S”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依萍如洗、琦乐吾穷”则是谐音梗的游戏,与前两年的“骚年”“妹纸”“小公举”如出一辙;还有一些生造的词汇“打工人”“吃圭人”则带有戏谑的意味……语言生产机制看似发生了变化,但内核究竟有多少转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词汇的更新,从汉语诞生之日开始便从未停止。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新的命名。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电视机”、“洗衣机”或是所谓“常春藤高校”,都不是汉语原本就有的词语。今天的一些新词,距离汉语的使用规范越来越远,也并不代表主流价值观。或许是时候来一场批判性的思考,为什么不合规范的新词汇能够迅速流行?新词汇的生产,反映了哪些新的社会心理?2020年12月9日19:00,“追问2020”系列活动第一场,我们将与你一同探讨新时代的“语言流水线”。

 活动嘉宾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主任,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倾斜的文学场——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等。主编《网络文学经典解读》《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好文集》《中国年度网络文学(男频/女频卷)2015/2016/2017/2018-2019》《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

书评人,专栏作家。2006年起陆续开始为《南方都市报》《第一财经日报》《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经济观察报》、澎湃新闻“上海书评”等撰写书评。2013年首届华文书评人年会、2014年深圳读书节获评“中国十大书评人”之一,2018年《经济观察报》“年度致敬书评人”。

 你将听到 

■ 从汉语诞生至今,我们如何构建新词?汉语本身有哪些构词规范?

■ 哪些因素决定了流行语的生命周期?

■ 我们祖辈说的语言,和今天有本质差别吗?

■ 流行语传播浪潮“考古”。

■ 流行语是一种对社会情绪的有力概括,还是一种标签化思维?

■ 新语言是一种对汉语的污染吗?新语言能否准确表达我们自身的处境?

从“打工人”到“外卖小哥”、从“拉姆案”到“月经贫困”、从“大数据时代”到“平台资本主义”……梳理今年的热点新闻,不难看出公共舆论场域中大家关心话题的变迁轨迹。

 

今年,被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系统中的结构性问题。它们或来自工作、技术领域,或来自于性别结构。在这个工作、技术和父权制的系统中,处在系统“围城”中的个体该如何自处?

 

2020年12月14日19:00,“追问2020”系列活动第二场,我们邀请你与我们共同思考如何突破“系统围城”。

 活动嘉宾 

■  工作:“工具人”“打工人”“摸鱼哲学”“职场PUA”“厕所自由”……2020年热点话题似乎昭示着当代年轻人开始认清资本的剥削与残酷。反思工作系统现状有哪些观察视角?

■ 技术:互联网经济下的数字劳动罗织了一张难以突破的巨网吗?技术在制造越来越多的“结构性弃民”吗?系统之下,打工人和不会使用二维码的“技术边缘人群”,如何能突破“围城”?

■ 性别:今年的性别议题讨论与以往有哪些不同?“张桂梅事件”“假靳东”让身处话题注意力之外的全职妈妈、中老年女性成为话题聚焦点,我们能如何为她们发声?家暴、性暴力阴影之下的女性,有哪些制度性的维权渠道?

大概没有哪个时代,比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更关注书籍,其主要原因正是这一诉求的对立面:相比书的数量,读书的人太少了。

 

一方面,每年会有大量的书籍被生产,投入市场;另一方面,除书之外,太多太多的诱惑让我们远离了它。而作为书籍的制造者,出版社及其从业人员为了出书、卖书,真是操碎了心。

 

尽管出书、卖书是个值得敬佩的行业,但在具体工作经验中,出版社从业人员其实经历着各种糟心事儿,心中压抑着吐不完的槽。

 

如果不听出版社从业人员讲他们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这个书籍海量产出的时代,一本书的出版一点都不简单。

 

2020年12月19日19:00,“追问2020”系列活动第三场,我们邀请业内知名从业者,共赴一场“诚实吐槽会”。业内真实吐槽,出版圈步步心酸泪,走过路过……要不要错过随你便。

 活动嘉宾 

■ 要策划出好卖的书,才能让小众的书有出版机会!

■ 编辑圈两大日常科研课题:如何不花钱搞营销?怎么把书体面地送出去?

■ 谁还需要书呢?

■ 即使最贵的书,价钱也远低于看一次心理医生的花费!

■ 以前人们买书,是因为爱阅读;现在人们买书,是因为爱谈论阅读。

■ 直播就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遇见不想上车的出版方,碾过去。上车的,也碾。

■ “妈!我真的没有当微商!我老在朋友圈和亲戚群里卖书……是因为这些书都是我做的啦!”

■ 今年出到第几本书了?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走流程。

“追问2020”系列活动,是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年度回顾系列之特别直播活动。我们将在多个网络平台开通直播入口。同时,我们每场活动开放了10个现场名额,邀请读者到SKP RENDEZ-VOUS的直播现场参与活动。

两种参与方式详细解释如下,请认真阅读。

新京报APP等其他直播入口渠道,

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号、文化客厅公号,

日后将推出的单场活动预告。

下载新京报APP

关注直播界面更新内容。

我们每场活动会招募10个现场观众,其中3个通过微博抽奖选出,7个将通过以下链接选出。

3×7=21,我们将通过下列报名链接选出21人参与现场活动。请报名的读者留意自己的手机短信,我们会在每场活动前1-3天发送确认短信,并进行电话确认沟通。

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大望桥北京SKP 4F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500注册页面_新京报年终文化议题盘点:追问2020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