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三书
一、菊,花之隐逸者也
/ /
《九日闲居》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 /
从小序来看,此诗可能写于白衣送酒的那天,“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正是当时的场景。
陶渊明爱重九之名,而且举俗爱其名,为什么?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亦称“重九”,取长久之意。
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其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据《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载:“
(九月)
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到了西汉,便有了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登高祈福等求寿之俗,又承先秦庆丰收之义而有“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荆楚岁时记》)
等活动。
关于菊花酒的釀法,汉代《西京杂记》中说:“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或许因为酒常不足,陶渊明的喝法却是直接将菊花浮于酒上。
满园菊花盛开,香气袭人,诗人徘徊花丛间,只好空自长叹。没有酒,菊花再好也徒然。没有菊花酒的重阳节,还能叫重阳节吗?能,因为还有诗。
“世短意常多”,五个字把人生说尽了。《古诗十九首》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意思类似。世人都想长寿,因为人生太短而想做的事又太多。前两句释重阳节求长寿之义。
“日月依辰至”,不论人世多不多艰,春花秋月轮回不变。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此味当在这些貌似平平淡淡,实则意味深长的句子上揣摩。
下面说到重阳节的天象和物候,都很真切。过了重阳,天气将寒,岁之将暮,让人感觉离死亡又近了一步。陶渊明当时已五十多岁,对于时序流转更加惊心,也更加珍惜这些特别的节日。
菊能延寿,酒以忘忧。奈何身寄蓬庐,空视时运倾?因为无酒,酒杯也为他感到羞耻,菊花开得再好也是浪费。杜甫在《九日寄岑参》诗中有类似的句子:“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那年长安霖雨连下六十多天,杜甫困在家中无法出门而作是诗。
天已经冷了,菊花却开得黄灿灿。也许就是从“寒华徒自荣”,陶渊明获得了某种启悟,所以后四句忽然一转,由前面的无酒可饮空负佳节的叹息,翻为“缅焉起深情”。对人生的深情,对人世的大悲心,促成最后对人生意义的反问。
饮菊花酒并非陶渊明的发明,但菊花经由他而变成隐士的象征,并在后世文人中广为流行。直至今日,除了陶渊明的菊花,诗人们可曾见过别的菊花?
唐寅《东篱赏菊图》
二、无人送酒,奈菊花何?
王弘遣人给陶渊明送酒,这等好事岂能人人皆有?唐代诗人为之艳羡,为之望眼欲穿,也不见个人影也来送酒。于是,一边过现实版的重阳节,一边遥想渊明诗中的风采。
/ /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 /
这首诗写的是初唐诗人王绩过的一个重阳节。王绩生于隋末,自幼博闻强记,十岁时游历长安,被名公巨卿目为“神童”,后举孝廉入仕。唐贞观初,他自度不适合官场的“罗网”,遂回家乡东皋山隐居,过起与世无争的耕读生活,号“东皋子”。
王绩的诗朴素真率,意趣悠长,比如那首《秋夜喜遇秋员外》:“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锄完豆地割了黍归,正好友人来访,秋月满、夜萤飞,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此刻的快乐更纯粹!
王绩的性情与陶渊明很像,简傲、嗜酒,他似乎也有意效仿五柳先生,而作《五斗先生传》,辞世前也自作墓志铭。另外,王绩精通音律,又注老、庄,又编酒谱,比陶渊明似乎更多了几分仙气。
此诗首句的“野人”乃作者自称,“隔尘埃”就是远离尘嚣。节日是俗世的,既然独自隐居,那么也无所谓过不过节,甚至连节气物候都忘记了。“节候”就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忽见黄花吐”,看见菊花开,才惊觉又到重阳节。山崖水畔菊花开遍,东皋子不觉采菊盈把,一时怅然,此情此景宛若陶渊明。可惜“无人送酒来”,他自嘲比陶渊明还要寂寞呢。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有一首《九日》:
/ /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 /
王勃在此反弹琵琶,不说无人送酒,却说家家门前开有菊花,纵然有人来送酒,哪一家才是陶家呢?此诗别出新意,暗含微讽,诗人感慨像陶渊明那样高洁的人,如今恐怕很难找了。
张大千《渊明赏菊图》
三、烛菊傍战场开
/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
岑参此诗附有一句小序:“时未收长安”,可知作于安史之乱期间。题目《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即行军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思念长安故园。
国都被异族攻陷,诗人在行军途中,逢重阳节,心情之悲恸,绝非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可比拟。作为重阳节思亲的名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浑然天成,句句关心,在外漂泊的游子,每个人都能在诗中读到自己。这种思亲的心情哀而不伤,或许还隐隐地有些甜蜜。
岑参心情恐怕“悲恸”二字也不足以形容,仅看题目已使人泪下。每逢佳节倍思亲,那还是和平年代,想家而已。战争期间,国难当头,家家离散,一身更如雨萍风絮,随战事进退而生死浮沉。岑参是河南南阳人,久居长安故称“故园”。他在此想的不仅是家,还有故园平静的生活,更有对都城长安的忧心。
“强欲登高去”,重阳登高是习俗,习俗是民族的记忆,生活的延续。但岑参可能更想登高望远,看看周遭还在的山河,遥想胡人铁蹄下的长安。“强欲”是没有心情过节,也是悲恸太重而登高很难。时难年荒,有几人还在过重阳节,又有谁还会来送酒呢。
“强欲”写出了心情的沉重,但还不能叫人感到具体的悲痛。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和登高都应时令,也有更深层的意味。战争对生活的践踏,由菊傍战场开可以触目惊心。一个细节就呈现出战争的邪恶。当然,如果调换视角,我们也可以说,战争也不能阻止菊花开在故园。菊花与战争构成倒影,仿佛生与死的辩证。
一个宏大复杂的主题,岑参以二十个字括尽,功力可见。
蒋兆和《陶翁赏菊图》
四、结根失所的甘菊
公元754年,42岁的杜甫困居长安,重阳节这天,庭前的甘菊花蕊尚青。错过了重阳节的菊花,还能叫菊花吗?
/ /
《叹庭前甘菊花》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 /
杜甫虽然被后世封为“诗圣”,但他对生活中的细锁之物体贴入微,感觉亲切而幽默,即使纪行诗也很接地气,全自一片真性情中流出。
三四两句诠释了什么叫“明日黄花”。重阳节过完,曲终人散,菊花也就退场了。你迟到了,烂漫给谁看呢?!
这首诗一读就懂,读到最后两句,也容易猜出杜甫在以菊自况。看到庭前甘菊迟开,他想到自己的命运。来长安快十年了,科举也考了也落第了,《三大礼赋》也献了玄宗也赞了,但什么也没发生,仍旧年复一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回看这两句应该也别有所指。我们不妨在今天的语境中比较一下,迟开的甘菊与众芳细琐,二者谁更有美才?甘菊错过了佳节,且重阳一过,冬天速来,很快将会凋零,这不正是杜甫的人生吗?他感觉自己也快要等不起了。
傅抱石《渊明赏菊图》
五、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甫当时不知道,命运比他预料的还要可怕。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他仓皇离开长安,后陷贼为和官,出逃后穿着一双麻鞋,奔走赴肃宗行在,被赐了个“左拾遗”,很快又被贬……如此过山车般过了三年,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西南漂泊,终不得志,直至客死舟中。
/ /
《九日五首·之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 /
很明显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之作,暮年之音哀以思。此诗作于767年重阳节,杜甫时在夔州三峡。与《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作于同一个秋天。
虽然有酒,但独酌凄凉,且又抱病,因此不喝也罢。“竹叶”指竹叶青酒,不是竹叶,但在文字上却与“菊花”很搭。这两句的对仗法,被称为“真假对”。一个既无分,另一个也不须开了。“菊花从此不须开”,读杜诗不能仅在意他的忧国忧民,也要于他的妩媚可爱处留心。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五六句声泪俱下。又是殊方,又值日落,又闻猿哭,情何以堪?!《巴东三峡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三峡猿鸣之悲,非暮年流离之人亦闻而下泪。
又见大雁飞来,雁自北方南飞过冬,它们为诗人带来旧国的消息,那里已经是霜降了啊。杜甫实在离别旧国太久,所以一点点物候,也能掀起他海量的情愁。黑猿与白雁,一黑一白,想想画面的色调,那死亡的气氛。
因白雁想到旧国,想到弟妹离散,天各一方不知何往。再放眼滚滚长江,想天下战火不息,自己一身暮年……
平常人已不堪衰老,何况干戈衰谢两相催!重阳登高本为祈福延寿,然而此日诗人独立江上,满目哀伤,寿以何延?寿为何延?
撰文丨三书
编辑丨张进,肖舒妍
校对丨李项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500下载_重阳节的菊花与战争,仿佛生与死的辩证|周末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