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云活动丨无处安放的同情:艺术真的可以改变现实吗?_手机大只500登录

整理 | 余雅琴

远距离的道德是无效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道德 | 《无处安放的同情》

无论不幸是在身边还是在远处发生,具有道德意识的人都不会对它视而不见。同情在最初是一种情感冲动,能够直接促生近距离的影响。而在媒体时代,最令人震惊的图像通常不再是近距离的体验。人们寄希望于电影和摄影,认为它们能够减少物理距离,以促使人产生全球性的、关乎整个人类的同理心。但它们真的有效吗?

 

点击关注、一键转发、随手评论……在网络时代,我们的关注成本太低,对受灾者深切的情感往往更多是流于键盘之上。当我们整天盯着手机关注病例数字变化时,可曾抬头询问身边亲友的境况?更尖锐的问题是,当湖北或武汉籍市民来到各位所在城市时,我们是惶恐,避而远之,甚至“驱赶”他们,还是张开怀抱,勇敢地去接纳他们?遥远的同情和身边的义务该如何协调?

 

在《无处安放的同情: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这部作品中,德国著名作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探讨了人类责任心能够触及的边界。在一篇篇散文中,里德寻找了关于人类道德前途不确定性的起源。他带我们了解巴尔扎克、狄德罗和卢梭等人的思想实验及其笔下的虚构人物,这些思想实验回应了很多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的道德混乱:一个人,完全可以从远距离、单凭意念就杀死一个位于北京的满大人

(清朝官员)

,并以此发大财;一位哲学家只要堵上耳朵,就可以不去听窗外正在被谋杀的不幸之人的呼喊。上述或其他种种诱发道德考验的案例不胜枚举,可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作品追溯其踪迹。在一个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中,我们是否有能力拓展我们对于世上诸多苦难的同情,抑或是,我们的道德观念在面对远处的苦难和身边的不幸时,将分解为两种不同的面貌?

 

2019年11月,汉宁·里德的《无处安放的同情: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中文版在歌德学院

(中国)

的翻译资助项目支持下,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本次通过在线直播举办的读书沙龙中,作家苗炜将和北京的独立记者柏琳以及《无处安放的同情》一书的译者周雨霏现场连线,探讨这本书及其涉及的相关话题。活动将在“歌德学院中国”新浪微博账号上进行直播,观众可以在线参与讨论。

《无处安放的同情》,(德)汉宁·里德著,周雨霏译,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在线直播读书沙龙:

汉宁·里德《无处安放的同情: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

 

时间:2020年4月11日,14:00 – 15:30

嘉宾:苗炜,周雨霏

主持:柏琳

语言:中文

扫描二维码关注@歌德学院中国 微博,即可于当天观看直播。

尘肺:矿民、病人和我们的社会

           

对谈嘉宾:蒋能杰 独立制片人、导演、纪录片工作者

王克勤 前调查记者,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时间:2020年4月11日19:00-21:00

参与方式: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

韩国“N号房”离我们有多近:消除网络性暴力的法律进路

 

分享嘉宾:

张凯强

台湾防暴联盟倡议部主任

数位女力联盟发起人

 

黄瑞红

香港执业大律师

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研究课程兼职讲师

 

赵丫丫

微博@反网络性剥削bot 发起人

 

主持

熊婧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研究助理

艺术究竟关我啥事?丨706广州线上沙龙

 

搞艺术到底救不救得了中国人?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们也许都没有办法给出确定的回答。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艺术跟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艺术可以给我们带来慰藉和勇气。

 

这次706“艺术和我有什么关系”线上系列沙龙,共有4场,分别从手工创作、颜色材质、艺术哲学、漫画创作角度展开。

 

通过嘉宾的线上分享,我们将发现:家能够在艺术活动中摇身一变,成为最小单位的艺术空间;从物体抵达眼睛的色彩,竟可以折射出我们的精神体系;有一些漫画掩映在主流之外,却可以拓展我们观察生活的视角;借助美学范式的引入,我们得以再思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第一场

4月11日(周六)20:00-21:30

欧飞鸿、陈逸飞

家作:从《刺纸》与“家游”说起

 

 

  第二场

4月12日(周日)20:00-21:30

苗妙、曲繁昌

颜色的奇趣故事

 

 

  第三场

4月17日(周五)20:00-21:30

杨震

“看是”与“看似”——论范式如何沟通生活与艺术

 

 

  第四场

4月18日(周六)20:00-21:30

胡晓江

主流之外,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异色漫画

整理 | 余雅琴

编辑 | 徐悦东

校对 | 何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周末云活动丨无处安放的同情:艺术真的可以改变现实吗?_手机大只500登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