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大只500登录_当友谊开始“小撕裂”

撰文丨罗东

观念或观点不同原本常见。我们已经习惯了社交媒体上的“众声喧嚣”,遇到分歧,可能吐槽、反驳,也可能忽视。过了也就过了。留下对公共讨论的反思。但如果对方不是陌生人,而是相互信任的朋友,过去以为了解彼此,如今开始质疑,你会作何选择?

曾经,那些因为观点产生的间隙、冲突,仿佛只属于人物传记或书信集里的作家、学者、科学家。我们也开始在慢慢经历这一切。不妨暂且称之为一种“小撕裂”。

现在不方便刷视频?欢迎在B站或微博关注@罗东时间,有空再看。

与谁“共舞”:他们不是陌生人

历史学者蒂莫西·斯奈德在他的东欧史专著《民族的重建》导论部分打了一个比方,认为驳斥狂热的“迷思”无异于与骷髅共舞,并以此说明,只有略过它们才可以拨开云雾进入他的研究领域。

“当音乐响起,你会发现自己很难从‘舞伴’柔软的肢体中抽离开来,很快你就意识到你的舞步只是徒劳地让这具尸体不断旋转而已。你很容易沉浸在制造迷思和破除迷思的舞蹈中,但要再找回自己的节奏却很难。而且,这种研究带来的陈腐气味一时很难消散。”

这便是一种“不屑于参与辩论”的修辞手法。一个人不愿意争执、认为争辩无意义或有所顾虑,就可能转而“不屑于”。如果说这是策略,那也是寻常的,确实不足为奇。

然而,不是所有争辩对象都能等同于“骷髅”。

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朋友,你就很难忽略ta的皮肤、血液、细胞或神经,或者说,至少难以彻底忽略,因为彼此有情感联结。在你心底,ta不是毫不相干的“骷髅”,ta有血有肉。

过去,传统讲朋友“以道义合”“ 交友由己”,说的是志同道合,自愿结成非血缘关系。这种界定在今天也适用。情谊通常形成于共同的兴趣、志向,“原来你也来过”、“原来你也喜欢”、“原来你也这样认为”。 

你和ta曾经有过共同的理想、追求,一起下棋、打电游、吐槽,一起逛街,一起讨论时尚,相知相识有数年之久,以为相互了解。尽管也有矛盾,有分歧,可从未因此难受、失望。

而冲突之所以产生,或许不过只是因为要不要转发一条新闻报道,要不要相信网上的一些说法。只是当这些“小撕裂”来临,音乐响起,你是否不屑于与ta“共舞”?

“小撕裂”:只是不知怎么处理

是朋友,所以难。

以往,与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更为人熟悉的叫法是“闹掰”“吵架”。前几年网络流行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自然也是一种表述了。这些矛盾多是因为个人的性格、生活中的误会或工作中的利益。至于那些因为观点产生的间隙、冲突,长期以来仿佛只属于人物传记或书信集里的作家、学者、科学家。我们也开始在慢慢经历这一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空间得到生长。与经济增长一样,这同样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观点、审美和爱好不再整齐划一,与整个社会一起转型,走向多元,而这恰恰也是之所以能“小撕裂”的前提。有不同,自然而然就有“众声喧嚣”,就有碰撞,只是不知如何处理。

在今天,我们完全离不开手机,频繁点开屏幕,随时随地关注越来越多的事,小到如何评价一条新闻,大到怎样理解巨变中的国家和世界。碰撞增多几乎不可避免。

这些分歧的发生之地就在身边,而不是与陌生人结成的网络公共场域,它没有人围观,没有裁判,也没有声援或反对。与朋友,一对一。这就是一种“小撕裂”。

如果说以研究或思考为业的知识分子,在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后,一般会以此去理解事件、世界,实现“自圆其说”,一旦“撕裂”就可能全面“撕裂”。“小撕裂”则不同,我们没有建立思想体系的冲动、需要,只是因为一时一地想法不同,但即便如此,这些想法也根深蒂固,双方都觉得在独立思考,谁也说服不了谁。

观念不能像体育、军事或经济竞争那样,实际较量一下、比较一下数据,便可高下立判,也不能像实验观察那样,只需验证能否重复,便知孰是孰非。

观念也不像逻辑,只要演绎推理就能互证虚实。观念的形成,受性格、生活环境、获得的信息、鉴别力乃至人生阶段的影响。一个人之所以相信一个观念,基于他的所见闻所经历,不太可能因为一两次争辩改变。改变需要更多的经历、见闻。如果执意要争辩,话赶话,越辩越激动,情绪越高涨,彼此都觉得被冒犯,最终可能导致友谊决裂。要是不辩,不为自己的观念辩护,又可能难受。这让人不知所措。

考验:能否驶过友谊的“三峡”

我们都渴望友谊天长地久,但友谊一直以来就比较脆弱。

在传统的伦理秩序里,朋友只居于“五伦”之末。一段友谊需要亲情化,也即彼此称兄道弟,部分升华到兄弟之伦,而后稳固。除了后来打破男性主导格局,“友谊”在古今中外大概都如此。伯牙为痛失钟子期而摔琴绝弦,此等浪漫的“高山流水”过于罕见。英国作家C.S.路易斯在《四种爱》提到欧洲的情感经验,同样是“友爱”最不受重视,它不像爱情、亲情那样有生理或现实需求,当共同点不复存在、不再被在乎,风险也就来了。

如果只是点赞之交也罢,不会过多纠结,情到深处的“挚友”、“闺密”或“发小”则难免令人难受。毕竟,既然现在是朋友,就说明已经有许多共同点,不然成为不了朋友。情感有联结,“剪不断理还乱”,既失望、伤心,又难离舍。大概也因此更要叫“小撕裂”。

我们或许都将被考验,友谊的“小船”能否驶过三峡。失败了,这艘友谊小船说翻就翻。当彼此已经无法信任,友谊到了它的终点,以决断的勇气放弃一段友谊也是人之常情。而只要还在阅读、在上网、在生活,只要公共讨论开放,一个人就不必担心因为朋友趋同而变得单一,一路上终究会见到不同的、多元的观点。

当然,更令人向往的友谊能超越分歧,只是那需要朋友间高度信任,也需要整个社会氛围能包容不同观点。在那里,朋友只是因为兴趣或一个瞬间便能自由吸引,彼此独立,不会为观念不同而去要求、攻击甚至“背叛”对方,像先哲为世人设想的那样,“君子和而不同”。

题图素材来自《大鱼海棠》(2016)画面。

作者丨罗东

视频字幕丨黄丽钦

编辑丨安也

校对丨危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手机大只500登录_当友谊开始“小撕裂”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