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据《收获》杂志社方面透露,时值9月30日张爱玲96岁诞辰之际,即将上市的《收获》长篇专号秋冬卷获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授权,将会全文刊发不久前曝光的张爱玲遗作《爱憎表》及相关研究文章,此为该文在中国内地的首次发表。《爱憎表》是张爱玲在1990年动笔写作的一篇长篇散文,但最终并未完成,去年该文手稿被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交由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香港学者冯睎乾整理成文,中文繁体字版首先发表于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2016年第7期上。
源自张爱玲高三记录,但最终未能完成
《爱憎表》的由来源自199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发表的一篇文章《雏凤新声——新发现的张爱玲“少作”》,这是陈子善在搜寻张爱玲早期散文时,从张爱玲曾经就读的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校刊“学生活动记录——关于高三”专栏上发现的。“当时张爱玲与她的同学们一共交了35份有关个人喜好的调查问卷,她是这样填写的:‘最喜欢吃:叉烧炒饭;最喜欢的人:爱德华八世;最怕:死;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常常挂在嘴上的是:我又忘啦’等等。相比张爱玲,其他人的回答都是很幼稚的,可以明显看出张爱玲的早熟,考虑的东西更多。比方说圣玛利亚女校是教会学校,在那儿上课的女孩子家庭条件都很优渥,怎么会想到死呢?但张爱玲是家里有变故的,尤其父母的关系让她有压力,因此在被问到最怕什么事时会想到死。”
1990年,已经70岁的张爱玲恰好在报纸上看到了陈子善的这篇文章,由此触发出写作的念头。在《爱憎表》开头一段,她便对本文的写作机缘和初衷作出阐述:“我近年来写作太少,物以稀为贵,就有热心人发掘出我中学时代一些见不得人的少作,陆续发表,我看了往往啼笑皆非。最近的一篇是学校的年刊上的,附有毕业班诸生的爱憎表。我填的表是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结婚,最喜欢爱德华八世,最爱吃叉烧炒饭。隔了半世纪看来,十分突兀,末一项更完全陌生。都需要解释,于是在出土的破陶器里又捡出这么一大堆陈谷子烂芝麻来。”接下来张爱玲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写这篇《爱憎表》,但后来不知何故又搁置下来了,直至1995年9月8日她在美国洛杉矶家中过世,文章最终未能完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张爱玲遗作《爱憎表》内地首度发表_大只500注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