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只500注册登陆_宁海平调:鲜活舞台背后的左支右绌

原标题:生存,还是传承?——国家级非遗宁海平调现状观察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程晓刚文/图

取200公斤以上雄性肉猪的獠牙,经加工后,演出者即使睡觉都要将其含在口中,以舌搅动,结合齿、唇、气的功夫,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练习“耍牙”。经过两三年的训练,终于可以施展变口技艺,从2颗牙,到4颗、6颗、8颗,最顶尖的传承人可以在表演时吐露10颗獠牙。这便是宁海平调最令人称奇的绝技,在传统剧目《金莲斩蛟》中,“耍牙”生动刻划了剧中人物独角龙的野性与灵动。

据记载,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流入浙江宁海,和当地的民间曲艺、吹唱班结合,用宁海地区方言念白和演唱,声调时而高亢时而婉约,一唱众帮,形成宁海平调的独特韵味。至2006年,宁海平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前,记者来到浙江宁波,观看了宁波市优秀剧目展演剧目之一、新编宁海平调《葛洪》的首演。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江瑶执导,编剧杨东标、孙仰方创作。两位编剧自2018年3月到宁海县岔路镇实地采风后投入创作,经6次修改,于今年6月定稿。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经过紧张排练,在10月9日将这部取材于当地、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平调新剧搬上宁波逸夫剧院的舞台,并将于11月11日赴温州参加浙江省第十四届戏剧节展演。

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唐洁妃告诉记者,葛洪是东晋道士、医学家,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急救手册”,其中就包含对青蒿疗效的记载。诺贝尔奖获得者、宁波人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提到,她从该记载中获得灵感和启发,最终提取青蒿素。葛洪曾长期落脚于宁海梁皇山四周的村镇,即今天的岔路一带,采药行医,创作这部戏是为了纪念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只注册|大只500代理 » 大只500注册登陆_宁海平调:鲜活舞台背后的左支右绌

赞 (0)